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光伏產能正由短期相對過剩演變為長期絕對過剩。當前的全球光伏產能已接近長期絕對過剩的臨界點。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個一度各方面都全力看好的清潔能源產業在短短幾年內從小到大,又從高峰跌落谷底?
政績沖動 企業全指望政府
2000年,從海外歸來的施正榮博士,只身帶著一臺筆記本電腦,一份光伏電池的商業計劃書來到無錫新區……尚德公司市值曾經高達百億美元,公司總裁施正榮身價曾經高達數十億美元。這個奇跡是怎樣實現的呢?……施正榮博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沒有尚德公司今天的成功”。
記者了解到,為了扶持尚德,無錫市政府可謂不遺余力。為了確保項目落戶,無錫地方政府下了行政命令,一定要幫助尚德公司初創期的第一批800萬美元資金順利及時到位。在項目落戶后,尚德又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務,不但辦各類手續一路綠燈,而且地方政府還出面協調,為其解決融資等難題。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光伏產業當前的危機,從表面上看是光伏企業在高額利潤趨勢下盲目擴大產能所致,但是深入分析卻會發現,其中,地方政府的越位扶持也起著推波助瀾甚至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期以來,光伏產業在產業與市場之間一直存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矛盾。一方面,光伏發電成本較高,沒有政府補貼就無法市場化,也就不會培育出完善的光伏產業;另一方面,沒有完善的光伏產業,也不可能以逐年的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產來推動成本下降,并最終實現平價上網、與其他能源競爭的市場化。這造成各國在光伏產業上面臨兩難。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介紹,1991年德國政府提出“1000光伏屋頂”計劃,開創了以政府財政補貼啟動光伏市場的先河,隨后歐盟多國陸續效仿。目前,歐盟各國已形成了清晰的光伏產業頂層設計,即以高額的補貼政策來吸引大量投資者,然后逐年減少,鼓勵光伏產業各個環節的生產商降低成本,盡早實現平價上網。
河北省一家光伏企業——吉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會賢介紹說,2007年以前光伏產業利潤很高,政府向企業投資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在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政績沖動和銀行的投資沖動下,優惠的土地政策、貸款條件紛紛涌向光伏企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少企業資產負債率大幅提高,盲目擴產。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各地的招商中,光伏產業備受青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光伏產業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創造GDP,又能帶動就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其還與高新技術、清潔能源等概念緊密相關,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政策要求。
在這些實利和概念的吸引下,許多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紛紛將光伏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越位”為光伏企業提供包括土地、貸款、融資等在內的優惠政策。“硅片、電池片看似高科技產品,但其生產技術高度融合于設備中,有錢就能建起生產線。尤其是組件,屬于用工密集的簡單勞動,進入門檻很低。”南昌大學太陽能光伏學院院長周浪說,“很多房地產商、服裝企業、包工頭等五花八門的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光伏企業家。”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