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感覺投一個輸一個,從政策的角度來看非常振奮,資本是隨這個方向去走的,但是你投下去之后,你把錢砸在里面掙不了錢。在西方的市場化的體制之內,由于相對比較成熟,市場規律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在中國市場的狀況之下,我們市場還沒有那么完善,政府相對比較強大,所以它就造成了一種局面,政府政策說得很好,國際認可中國政府在這方面非常好,在解決能源問題,氣候變化問題,環境問題方面,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重要這個度,中國的決策者目前能夠把握好,這不是怪哪個人,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而造成基本上政府一出什么,大家都上去,然后很快過剩。
我不是把責任怪罪于資本市場,這是一點我想指出的。
第二點,王老師講的觀點我非常認同,我一直在傳遞一個理念,國際社會應該充分承認中國對全球清潔革命,清潔能源的發展貢獻,我們承擔了各種各樣的責任,受苦受難也好,過剩也好,其實把成本降下來是巨大的貢獻,沒有這個貢獻,真正的規模化,推動全球新能源的規模化應用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當然我沒有算一筆賬,我們縮短了多少年,這個貢獻至少我覺得至少十年,這個貢獻是巨大的。當然這個貢獻如何在國際場合給中國一個認可,能夠有效地抵御對我們雙反。這個貢獻可能很多人在不同的場合應該不斷地傳遞,其實很多人已經認可這一點,也不是我們幾個人在說這件事情。所以我就想回應一下,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的。
我非常認同拉斯·斯托德的觀點,三個G瓦的產能是有的,技術有了,產品也有了,如果市場不培育起來的話是不可能的。現在可能更多的努力和精力和資源,應該投入到市場的開發當中。
剛才拉斯·斯托德也講過,傳統來講電力都是大的電力公司去做的東西,這種一般都是政府為主導的,很大,掌握市場的狀況。但是就新能源將來規模化運營當中,已經出現的趨勢,德國已經是非常好的例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走在中國的前面,其實主要就在于分布式的,它其實不需要大的壟斷性的大的發電企業。
你可以想像這是一場根本性的一種變革,原來一個國家可能就幾個發電公司在控制著整個能源的供應,現在德國已經出現的幾十萬個,甚至上百萬個發電的企業或者單位,每個店主,每個房子現在都可以發電了,這個東西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非常深遠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沖擊現存的體制,如果現存的體制仍然不改,肯定是拖延時間的。希望隨著趨勢的發展,包括在中國市場上去推動清潔能源的時候,可能要對現存體制的東西提出挑戰,要沖擊它,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的決策者,企業界,包括全社會一起來探索,如果大家一起做這個事情的話,找到共贏的局面,只有這樣,清潔能源把世界改變了就時間不遠了。
李俊峰:我要澄清一個問題,我們是給全球做出了貢獻,別人承認嗎?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我們自己說沒用。我是講一個道理,你平什么虧損,賣給別人,政府補貼,別人還罵你,這事我們特別歡迎,這是件好事情,別人說你不該這么做,我們非要這么做,虧損就賣,還要政府補貼,還要政府出政策,這個道理怎么講不通關鍵是這里。
我們企業來說,應該也應該學習正常的東西,正常的貿易,我做企業就是賺錢的,我不是學雷鋒,我企業就要賺錢,我要為我的股東負責,為我的股民負責,為我的投資商負責。
作者: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