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亞川看來,當前我國能源電力的發展面臨六個方面的突出矛盾,其中首要矛盾是內部需求快速增長與外部壓力日益加大的矛盾。
“我國人均GDP在去年年底剛剛超過了5000美元,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階段,城鎮化率從目前的51%增長到2020年的60%,城鎮居民要增加1.6億人以上。這將是推動未來能源電力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結構發展方式和我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決定了我國能源電力消費總量還將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曾亞川分析說,“但從外部看,近十年來,主要發達國家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長進一步放緩,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消費總量占全球的20%多,隨著國際能源資源競爭的加劇,境外能源獲取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總量過大引發的環境生態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制約因素將日益增多。”
曾亞川指出,今后一段時期,各地各單位發展經濟的意愿仍將十分強烈,必將對能源保障供應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單位國土面積內電力裝機的水平并不低,也已經沒有了環境容量。從全國看,控能源消費總量勢在必行,并且十分緊迫,這必然造成各方博弈日趨激烈。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指出,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時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加,十年增長了2.2倍。2011年,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10%,但是能源消耗占全世界的20%。與此同時,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4,超出了美國30%。我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幅度上升,對能源和環境的安全構成很大壓力,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我國迫切需要正視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的現實國情,合理安排投資規模,調整投資方向,使‘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成為我國實現發展方式根本轉變、走上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杜祥琬強調。
問題二:能源消耗拐點何時到來?
從數量看,目前我國能源生產總量、消費總量、煤炭產量、電力裝機、水電裝機、風電裝機,核電、光伏發電的增長速度等指標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從發展質量上看,整個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許多關鍵技術和裝備仍然依賴國外;我國一次能源煤炭占70%,在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能源革命顯得十分必要,十分緊迫,十分重大。”曾亞川連用三個“十分”強調了能源革命的刻不容緩。
杜祥琬說,如果以非化石能源超過10%作為標志的話,2015年前后我國有望進入能源多元結構階段,煤炭和石油年消耗的總和占比將逐步下降,絕對量仍可能增加并達到歷史性的峰值,然后緩慢減少。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在中國能源的潔凈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