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國內市場
中國各級政府看重的是稅收和就業,因此扶持重點是光伏設備制造。歐洲各國政府看重的是環保,因此財政補貼放在了光伏發電站,這是光伏產業制造在中國、應用在歐洲的根源
中國光伏企業集中在中游的電池組件生產環節,組件所需的硅原料、購買組件的光伏發電企業,絕大多數來自境外,因此被認為是輸出清潔能源到國外,制造污染在國內。
目前,歐洲是全球太陽能應用的絕對中心,僅德國一國,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即占全球裝機總量逾三分之一。
截至2011年末,全球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為6900萬千瓦,德國為2500萬千瓦。
2011年,歐盟諸國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量2100萬千瓦,其中意大利新增900萬千瓦,德國新增750萬千瓦,都超過了美國(440萬千瓦)和中國(300萬千瓦)當年末的裝機總量之和。
這一局面有望在未來數年內改變。9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
與2011年的數字相比,這意味著7倍的裝機量增長和27倍的發電量增長。這同時意味著,當歐美市場對中國光伏組件產品筑起大壩之時,國內市場有望消納相當部分中國光伏組件企業的產能。
光伏和風電這些不穩定的發電形式,在國內現有的電網調峰技術下,確實可能會對電網安全產生威脅,這也是電網公司屢屢爆出棄風、棄光的重要原因。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歐美市場的門檻提升將迫使國內光伏組件商的產能回流,而這又可能會倒逼國內的電網改造,從而掃清光電并網的技術障礙。業內人士認為,現在的大電網架構不利于光電和風電并網。而歐洲風電光電大發展的技術基礎,則是分布式、互動性的小電網。
除電網消納問題外,中國光伏發電的產業政策及其執行力度,是啟動國內市場的另一關鍵因素。
2011年8月,發改委核定了每千瓦時1.15元和1元(均為含稅價)兩檔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當時,這被認為會大大刺激國內市場的發展。然而一年過后,國內光伏發電市場并未真正開啟。
蘇維利認為,“中國市場的體量確實讓人憧憬,但是作為對政府依賴性較大的行業,其發展還要取決于政府政策的科學性和穩定性”。
他指出,“目前政策執行的年限,以及如何具體執行,都不是很清楚。中央定的政策,到省市層面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比如,如何保證補貼按時發放、補貼政策究竟能夠持續多久,這些在發改委的文件中都沒有明確說明,恰成為了中國市場困擾投資者的問題所在。
2011年,歌美颯風電技術有限公司(西班牙企業,亦有光伏項目)在山東省投資了兩個項目:一個拿到了每千瓦時1元的電價,當地政府按期發放了補貼;另一個雖然拿到了同樣的電價,但補貼遲遲未到位,對企業現金流造成很大影響。
作者: 來源:財經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