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冠軍”
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組件和下游電站所構成的光伏產業鏈中,中國光伏產業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畸形發展態勢
今年5月,美國“雙反”已經作出初裁,參與應訴的中國企業,所獲得的稅率普遍在31%左右,而未參與應訴的企業稅率則高達249%。但一些企業認為,從實際效果上來說,31%與249%并無本質區別。
陳卓告訴《財經》記者,根據英利內部測算,歐美“雙反”最后確定的稅率如果不超過10%,尚在企業的承受范圍之內,一旦超出這一數值,意味著該市場已對英利關上大門。
其他國內光伏組件企業的情況與英利類似。高紀凡透露,美國“雙反”稅率超出了天合的承受能力,但是其“雙反”的內容僅限于原產地為中國大陸的電池片。目前天合光能通過與臺灣企業合作,使用臺灣的電池片組裝產品,可規避“雙反”稅率,將產品銷往美國。這也是目前中國企業的普遍做法。
但此次歐洲反傾銷對象的范圍,不僅包括太陽能電池片,還延伸到了晶體硅光伏組件和硅片。王磊指出,“這是歐盟反傾銷調查的一貫做法,不僅針對產品本身,還牽扯到上下游,把路都堵死了。”
三年時間,中國光伏組件產品遭到“三連擊”:2010年起,歐洲光伏裝機大國德國和西班牙開始下調補貼;2011年美國發起“雙反”調查;2012年歐盟反傾銷又接踵而至。
這不能簡單歸因于貿易保護抬頭。自2005年中國光伏組件產業出現爆發性增長至今,該產業一直處于畸形發展的狀態。一方面,光伏產業市場與原料“兩頭在外”——產品的70%銷往歐洲,同時從歐洲大量進口硅原料。
另一方面,大量涌現的光伏組件制造商并未推動本國光伏發電項目發展。受制于電網并網問題及產業政策乏力,國內光伏發電一直未取得與組件產業相稱的發展速度。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組件和下游電站所構成的光伏產業鏈中,中國的光伏產業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畸形發展態勢。
在國內光伏組件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常見地方政府的影子。從2005年起,受惠于各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中國光伏制造產能迅速躍居全球之冠。而2010年出現行業拐點后,光伏企業又寄望于地方政府制定救助方案及中央政府出面游說外國政府以緩解壓力。出于各種利益考慮,地方政府有形的手一直在干預產業發展,而光伏組件企業也來者不拒。
這期間,光伏組件企業被地方政府奉為座上賓,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拋出無息貸款、零地價等優惠條件。擴張和投資,那時是光伏領軍企業的實力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彼時擴張越猛的企業,今天面臨的壓力也越大。
不斷膨脹的產能還使得光伏組件企業之間的競爭出現白熱化,價格戰一再升級。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并未擁有真正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在新進者不斷加入之后,組件產品價格一跌再跌。
作者: 來源:財經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