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年報顯示,2006年其光伏組件的平均出貨價格為3.98美元/瓦,2011年跌至0.43美元/瓦,跌幅達89%。在晶科能源(NYSE:JKS)創始人兼CEO陳康平看來,原料價格下降、制作工藝規模化和成熟化都是光伏組件價格下行的驅動力。晶科的組件價格也從2011年初的1.75美元/瓦下降到0.7美元/瓦左右。而價格戰的主戰場,則是歐美的光伏裝機大國。
高紀凡亦坦承,國內企業的過度競爭是導致目前局面的重要因素。“盲目投資引發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過度競爭,一些優秀的企業也受牽連,沒有過度競爭,貿易保護主義的風根本吹不起來。”
從2005年至今,中國乃至世界光伏市場的迅速發展都建立在政府補貼和幫助之上,只是形式各有不同。
在中國,地方政府直接為組件企業在土地、稅收、貸款上提供優惠條件,使得中國在光伏組件制造方面異軍突起,成為整個產業鏈中最強的一環。
在歐美,政府大幅度補貼光伏電價,這在促進光伏電站投資的同時,也帶動了光伏組件企業的發展,中國企業尤其受益。
但自2010年以來,歐美政府的補貼大大減少,光伏裝機大國德國從今年3月起,針對不同規模的光伏發電系統的補貼額下調20%至30%。經過上一輪的快速發展后,中國政府亦開始反思對光伏組件企業的扶持政策,在這一領域的招商引資態度愈發謹慎。
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補貼經濟無以為繼,失去了補貼的光伏發電項目無論是在穩定性還是經濟上都與傳統的電力形式如火電、水電、核電相去甚遠。在發電效率上,光電也不及風電。未來,全球光伏產業有可能出現萎縮局面。
政府補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蘇維利認為,光伏產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模式——實現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讓光伏電站真正擁有競爭力。
擠壓組件商的利潤空間,降低光伏電站造價成本,是光伏發電在價格上擁有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國光伏組件行業的過度競爭和產能膨脹,雖然造成了市場上的種種混亂現象,但也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稱,“五年前,誰也不敢想象在2012年可以1.5美元/瓦至2美元/瓦的成本建造光伏電站。”
由于歐洲的電價普遍較高,蘇維利預計,在2014年至2015年,光伏電站有可能在歐洲部分條件出色的地區實現平價上網。“在西班牙南部光照充足的地區,我們已經有項目可以不依賴補貼,但似乎業主并不適應這樣的變化,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但他也承認,目前主流的晶硅技術路線的產品售價已經很低,能擠的水分已經不多,要大幅度快速推動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還是需要技術革新的支持。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主要有三股力量推動了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技術革新、政府補貼以及環保意識不斷強化。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政府補貼難以為繼,技術革新被認為是光伏產業商業模式轉型的核心所在,但幾乎所有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尚未看到能夠引發產業質變的技術出現。
作者: 來源:財經
責任編輯: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