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光伏技術生存的基礎及其前途,是建立在其與傳統能源的價值對比之上的。正如前文《為什么是光伏?》所言,上世紀70、80 年代一些發達國家之所以會興起民用太陽能發電技術的推廣,當時的全球性石油危機正是其中最直接的推手。而近十多年來這一波太陽能發電技術的興盛,難道沒有石油等大宗資源商品價格處于歷史高位的原因嗎?
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很難理解光伏當下所處的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也就看不到光伏技術在現實利益面前的價值脆弱性。
因此,對于尚未實現平價利用的光伏來說,成本更快下降依然是必然方向,其長遠價格目標,甚至要低于當下的火電。因為,隨著全球經濟衰退加深,石油等大宗資源商品價格的下降成為必然,如果沒有超值的價格競爭力,在傳統民生行業都自顧不暇的形勢下,拿什么來繼續補貼光伏?近期歐洲國家補貼政策的搖擺,是否已經顯露出了這種考量?
除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外,要實現更快速更大幅度的成本下降,或許只有更大規模的產業化。但問題是,在一個人為創造的并不穩定的需求市場中,已有產能都難以消化,更大規模的產能又如何消納?而如果不能維持一定的下游需求和上游產能規模,又如何保障光伏產品的價格還具有相對的競爭力?
對當下的光伏業來說,“產能過剩”的確是把雙刃劍,卻也是其沒得選擇的唯一武器。
光伏業的十年成就無疑是巨大的,如果沒有上游產能的不斷擴大和殘酷競爭,這根本不可能實現。僅去年下半年,光伏組件的價格還在10 元/ 瓦左右徘徊,如今卻已降到了4 元/ 瓦以下,其中技術進步的作用甚至可以忽略,產能過剩帶來的白熱化競爭才是根本原因。
“多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那些前路以及當下還在上演著的“先烈”故事,無法不令人唏噓。巨大的產業起伏,深深地傷害了這個行業里許多企業以及企業家,在施正榮與彭小峰兩位曾經首富的黯然身影后,又有誰知道還掩藏著多少魂斷光伏的熱血男兒?
可是,這就是產業規律,一個仍需要在過剩與規模成本之間尋找均衡的新興產業的初創期發展規律。
創新與同質化兩難
在產能過剩的語境里,同質化產能的快速復制最被指責。
但是,通過大規模生產品質高度一致的產品來提供穩定且同質的服務,卻正是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光伏能例外嗎?
2010 年年底,筆者曾與一位業內上市公司高管回顧當年瘋狂的產能擴張競賽,這位高管對此有兩個結論:一是光伏行業死不了了,二是薄膜技術暫時沒戲了。
他的結論,恰恰道出了光伏在產業化發展初期的一組內生性矛盾——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與規模化一致性生產降低成本兩者的難以兼顧。
正如這位高管所言,光伏業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的這輪擴張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基本確立了以晶體硅為主流的技術路線,二是快速的規模化快速地降低了其生產成本。
不過,在產品一致性方面,晶體硅技術也還處于起步階段,完全還有通過更大規模批量生產一致性產品來壓縮成本的空間。也因此,同質化產能的復制與擴張,依然是光伏更快速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徑之一。
可光伏畢竟是個技術行業,如果沒有技術創新作為基礎,被其它新技術淘汰會是遲早的事。而在全球經濟衰退及財政趨于緊張的背景下,依靠補貼才能生存的光伏業,不但需要各方面大大小小的創新,甚至需要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來不斷沖刺平價以及對現有成熟技術形成沖擊,才有可能更快獲得與傳統能源平等競爭的能力。不然,就很有可能丟掉已然取得的相對競爭優勢,乃至在傳統能源價格回落中再次錯失歷史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