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一致性產品的追求,卻又可能會限制創新。
雖然一致性并不必然排斥創新,但任何一項技術或生產工藝在工業化大生產模式下的創新,都只能是小修小補的創新,因為工業化大生產模式天然會限制革命性的顛覆性的創新,即或有這樣的創新出現,那也將是全行業生產設備及工藝的淘汰更新,已屬于產業升級。
作為當下的主流光伏技術,晶體硅光伏產業正面臨著這樣一個左右為難的局面。
隨著原材料短缺與生產設備、工藝成本高企階段的逐漸遠去,其產品成本獲得了大幅度降低,已無限接近其剛性成本區間,卻依然沒有獲得與常規能源平等競爭的實力,依然只能依賴補貼才能生存。因此,繼續降低成本成為其唯一選擇。
在繼續降低成本的路徑中,如前所述,技術創新方面的推動會越來越難,因為日趨成型的產業體系會對創新與變革形成系統性阻力。這種阻力,不僅僅針對現有技術的升級和工藝變革,也會對新技術如薄膜電池等的規模化發展形成競爭壁壘。
而在產品價格已接近剛性成本的情況下,一致性與精細化生產所能獲得的成本下降空間顯然也有限。郭臺銘對光伏制造業的猶豫,不知道是不是就正基于如此考量?
如果要更大規模地增加產業投入來降低其成本區間,在已然嚴重供大于求的市況下,恐怕也很不現實。逃跑還來不及呢,誰會新增投入?近期個別大型跨國企業退出光伏,是否因此,不得而知。
晶體硅光伏產業發展至今,僅就規模而言,是最無限接近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模式臨界點的太陽能發電技術之一,如果能在精細化生產工藝及產品一致性方面努力,極有可能率先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發展。
但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光伏的價格,怎樣才能實現市場化生存?創新與規模化一致性生產模式,又如何兼顧?
價值與價格背離
光伏價值與價格的背離,體現為低于成本的市場價格。可無論從長遠還是基于當下的現實來看,指望光伏產品的價格止跌回升,恐怕都已不太現實。在短期內,由于價格與成本的背離,也由于停產產能或已完全退出或啟動需要時間,當市場短期需求上升時,光伏產品價格的確有止跌的可能,但上升的可能性依然較小。而長遠來說,其價格趨勢必然也只能繼續下降。
首先,市場行為是動態且模糊的,即使行業目前的過剩產能完全退出,也會有新增產能進入。這不是誰比誰聰明的問題,而不過是市場規律如此。何況,如果不是完全沒有辦法了,已經存在的“產能”們,誰不會選擇垂死掙扎一番?當垂死掙扎者具備了一定的博弈力量時,誰有能力把價格拉起來?
其次,補貼水平一定是逐漸下降的,這是必然趨勢,甚至與宏觀經濟形勢無關,因為不補貼本來就是根本目標。而在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光伏的補貼不能逐年下降,不能讓人看到平價利用的前景和希望,被拋棄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光伏并不是唯一選項。
再者,下游應用市場很難接受漲價。下游應用是產業的出口,也是上游產品的直接買單者,壓縮投資是其天然本性。何況,在一個嚴重供大于求的市場中,供方根本沒有漲價的資本。更何況,成本仍遠高于平價的現實,決定了光伏價格趨勢在不短時期內只能處于下降通道中,直至其擁有市場化生存的競爭力,因為下游應用的市場化生存及投資回報需求,會長期倒逼上游各環節產品繼續降價。
這既是光伏產品價格發展趨勢的內在邏輯,也是影響其產能規模及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