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低碳發展藍皮書《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3)》正式在京發布。報告對中國低碳發展的政策執行和制度創新進行了全面評估、分析和總結。
本次報告由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完成。報告指出,中國低碳發展過程中,在節能、風能和光伏三個領域中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政策執行模式。節能政策執行是基于政府行政體系、自上而下的壓力傳導模式;風電開發是在政府引導下、依靠市場機制自發執行的模式;太陽能光伏是自下而上的企業-產業推動模式。
報告還特別強調,"十一五"以來,中國節能監管和政策執行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節能目標責任制的建立將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以專業工業管理部門為執行主體的、"條"為基本架構的政策執行體系,轉變為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為執行主體的"塊"型體系。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節能監管體系中最為重大的結構性變革,也是近年來中國低碳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創新。
報告還提到,低碳發展試點是中國低碳發展政策和制度創新的關鍵途徑。地方政府充分利用領導優勢、規劃優勢、執行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了低碳試點工作的發展。兩年來,低碳試點在能力建設、低碳發展手段、低碳內涵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各種模式。然而,目前各試點低碳規劃和發展手段雷同,發展目標尚不夠遠大。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教授表示:"中國在低碳發展政策執行和制度創新上,態度認真、行動積極、成效顯著,在政治共識和領導力方面為世界做出表率。然而,發展階段、技術基礎和體制機制的限制,中國的低碳發展仍任重道遠。實現'十二五'目標仍面臨巨大挑戰。在可預期的未來,大規模、高速度的城鎮化將可能取代出口成為拉動高碳增長的關鍵因素,值得特別關注"。
原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經貿委副司長白榮春高度評價了這份報告,認為報告內容是經過大量深入、親身調查而得出的,數據分析水平和理論總結水平很高,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我國低碳發展政策制度層面的執行情況與存在問題,為今后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了分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