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登上新增裝機量全國冠軍寶座后,2012年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02208.HK,下稱金風科技)以2521.5兆瓦的新增裝機量繼續領跑;聯合動力則超越華銳風電 (601588.SH),成為中國風電亞軍。
部分接受采訪的風電人士稱,金風科技的市場地位
大股東的尷尬
今年2月19日,金風科技發布公告稱,在2月25日將支付一筆30億元的三年期債券的利息,其票面利率為6.63%,一年利息支出1.99億元。而在2011年,金風科技的全年利潤僅為8644萬元。
這筆公司債券,與金風科技大股東三峽新能源有關。
2011年,中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頹勢已現,金風科技股價泡沫破滅。當年下半年,三峽集團外部董事前去金風科技考察,提出要和金風科技進行“財務并表”,金風科技高管未予正面回應。
財報顯示,2011年金風科技的經營性現金流為負41.33億元,同比下降2317.38%。三峽方面主動提出,可以低于市場水平2%的利率向金風科技提供內部拆借,但要求幾位持股高管質押股權,最后遭拒。
隨后,金風公開發行了上述公司債。
當初三峽入主金風科技,并非刻意為之。2008年,國資委為縮減央企數量,進行戰略重組,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水投)并入三峽集團。三峽集團因此獲得國水投持有的金風科技前身、新疆風能公司33.89%的股權,同時向新疆瑞達房地產公司購買了新疆風能公司9.44%的股權,共計持有新疆風能公司43.33%的股權。
由此,三峽集團和新疆國資委成為金風科技兩大股東。
但從武鋼支持港股上市的言論看,金風高管層對三峽極為防范。
2011年,三峽集團聘請麥肯錫為其提供戰略規劃咨詢,強化了三峽集團將風電板塊定位為水電之后第二大主營業務的布局。2010年6月,國水投更名為三峽新能源公司。
2011年4月,三峽集團進行內部重組,將其旗下主做海上風電的長江新能源公司并入三峽新能源。至此,三峽新能源成為三峽集團旗下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唯一業務平臺。
在商業邏輯上,三峽與金風科技結合是各取所需。對金風科技而言,與三峽新能源合作可加強風機訂單的來源保障;而急于在風電領域有所建樹的三峽新能源,可以直接從天潤新能(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主營業務為風電場開發)購買風電場,快速擴大裝機規模。
現實也正如此。2010年,天潤新能將虧損的北京興啟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作價1億多元,轉讓給三峽新能源,2011年,天潤新能又將持有的青島潤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0%的股權轉予三峽新能源。同年金風科技為三峽新能源的“三峽巴基斯坦第一風電項目”提供風機,首次打入南亞市場。
按照整體規劃,三峽集團將在五年內運作三峽新能源整體上市,但其目前資產規模與上市要求還尚有距離。
為此,三峽集團在2011年底斥資26.9億歐元,收購風電業務規模居全球第四的葡萄牙電力21.35%的股權。通過葡電,三峽獲得了北美、歐洲等清潔能源市場的通行證。
三峽集團借此向金風科技“示好”,以海外市場吸引金風科技和其加強進一步合作,但金風科技并未積極回應,這未必符合廣大小股東的利益。
2012年,三峽新能源將其全年開發的70萬千瓦風電項目,悉數交與聯合動力,金風科技沒有拿到一單。當年底,三峽新能源的風電裝機目標完成不佳,即使如此,三峽方面也未向天潤新能尋求風電資產轉讓。
金風科技不愿依附于央企。武鋼明確表示,“捆綁央企可能短期帶來實惠,但長遠來看意味著你失去了其他的客戶。”
多位熟悉內情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金風科技與三峽之間的關系漸生微妙,雙方除了股權關系,已鮮有戰略合作。對此,截至發稿時三峽新能源未予回應。
“我們和三峽的關系很好。”武鋼對三峽的態度也頗值玩味,“但和股東的關系首先是市場關系,我們不會刻意要求股東一定要買我們的產品,他們也可以不買。”
作者:楊悅 朱玥 來源:《財經》雜志
責任編輯: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