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太陽能發電》雜志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張廣明
自誕生以來,光伏行業就從來沒有如近幾年這么密集地被輿論關注過。
來自搜索引擎的結果顯示,與“光伏”這一關鍵詞相關的資訊中,僅新聞就達到了400 多萬條。
不過,縱觀近幾年來的相關新聞報道,大都圍繞著“產能過剩”、“雙反”、“價格戰”、“破產”、“政府救助”等一些關鍵詞。用時髦的話來說,媒體對光伏行業的報道,也表現出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
可能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同質化報道,正在逐漸固化著社會大眾乃至業內人士對光伏行業的認識。一如此前被輿論熱炒的“兩頭在外,污染留在國內”一樣,光伏行業的社會形象,正在不斷地被輿論“標簽化”和“臉譜化”著。
誠然,在一個公眾對相關產業決策的影響力極為有限的環境中,來自公眾的偏負面的認識,或許一時之間還很難給光伏這樣一個仍然“高高在上”的行業帶來多大的實際影響。
但這種影響,或許會在光伏行業真正市場化發展時,得以顯現。
光伏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想要成為主要的替代能源,必然需要建基于普通公眾的消費之上,這已經被先發展市場的經驗所證明。當光伏產品與普通公眾產生交集,比如類似德國那樣進入普通家庭時,這種固化的行業形象和企業印象,很可能就會左右公眾的選擇。
改變這種已開始固化的形象,可能需要政府與行業內企業的合力。畢竟,無論是產能過剩,還是價格戰以及龍頭企業的破產,均可謂是雙方“合力”的結果。而其背后的根源,則在于對市場規律的漠視以及太過于相信行政力量對市場的控制力。
“將市場的還給市場”,或許是光伏行業改善形象的前提之一。
近來,已有跡象顯示出市場正在往這方面努力。如尚德的破產,就已開始采取市場化的手段重整,而不是一味由政府“兜底”;而地方政府的支持重心,也已開始向應用終端傾斜,不再僅僅支持個體的制造企業。
但這種努力能走多遠還很難說,一些非市場化的思維仍然在延續。比如,對終端應用市場的進入仍在設置前置條件,要與制造業的本地化掛鉤;產業政策方面,也依然流行規模準入論;等等。
思維的慣性是巨大的,全行業虧損、龍頭企業頻頻破產的教訓,或許尚未引起一些管理部門足夠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