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數據則顯示,此次高臺太科50MW 項目的轉讓價格不低于其凈資產估值1.18億元,這較其現有的1.06億元的凈資產有著約1100萬元的溢價。對此,航天機電表示,如果上述電站項目轉讓成功,可實現稅前投資收益預計不低于1110萬元。
簡而言之,在拿到上述項目“路條”不到10個月的時間,在項目沒有并網發電的情況下,轉手就可以獲得超過千萬元的收益。
無獨有偶,另一家被稱為電站運營模式楷模的中利科技,也存在著倒賣“路條”的嫌疑。
根據中利科技的公告,中利科技控股子公司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利騰暉的控股子公司江蘇中利騰暉光伏材料銷售有限公司,將聯合持有的中利騰暉光伏常州有限公司(總資產7個多億)100%的股權,全部轉讓給招商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
資料顯示,中利騰暉光伏常州有限公司的主要資產為位于嘉峪關的10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以及青海共和的2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其中,嘉峪關100兆瓦項目于2012年10月8日獲得路條,而在僅僅兩個多月后的12月26日就簽訂了此次轉讓協議。
雖然具有相當明顯的倒賣“路條”嫌疑,但中利科技可能會給自己的辯解理由則是,從轉讓價格來看,中利科技并沒有從中獲利。
公告顯示,中利科技此次與招商新能源的股份轉讓價格為1000萬元, 這與中利騰暉光伏常州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一致。表面來看,似乎并未獲利。
不過,貓膩可能藏在其組件的采購之中。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份,甘肅嘉峪關100兆瓦項目的總資產為11.87億元,明顯要高于行業內標準的1000萬元/兆瓦的建設成本。因此,盡管此次交易表面看上去是以原價成交,但中利科技早已經將相關的利潤提前轉移到了組件的銷售之中。
根據一些行業研究機構的預測,中利科技此次嘉峪關100兆瓦項目的轉讓,保守預計為公司帶來13億元左右收入,貢獻利潤超過1億元,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依靠“路條”獲利的生動案例。
中利科技表示,未來5年內,將在甘肅嘉峪關建設吉瓦級的光伏產業基地。
除了甘肅外,青海也將成為中利科技的主戰場之一。2012年的5月份,中利科技與青海省簽署了在青海進行光伏產業鏈投資的戰略合作協議,青海省將在6年內優先為中利科技安排不少于1GW光伏電站并網建設指標,自2012年起至2017年,將每年安排不少于150MW的光伏電站并網建設指標。
與之類似,航天機電在國內已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嘉峪關市、張掖市等地,總裝機容量超過250MW。其中,全資子公司嘉峪關太科和高臺太科投資建設的“嘉峪關70MW”、“嘉峪關30MW”和“高崖子灘50MW”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由全資子公司神舟光伏投資建設的“甘州區南灘9MW”和“甘州區安陽灘9MW”并網光伏發電項目,這些項目均取得了當地發改委的核準批復。
這意味著,只要找到愿意“接手”的買家,類似航天機電、中利科技這些手握大量“路條”的企業,可以憑此輕松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