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系統支架和太陽跟蹤系統不僅在幫助系統成本降低方面能夠有所作為,而且在提升光伏系統發電量方面也擁有很大的空間
《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建平
根據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來看,即將正式出臺的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跌破“1 元”概念,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對于一直背負著巨大成本壓力的光伏產業鏈而言,這無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而在眾多成本降低的路徑中,光伏系統支架和太陽跟蹤系統可能被不少人都忽略了。
作為專事光伏支架及跟蹤系統的供應商,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博”)董事長蔡浩認為,光伏系統支架和太陽跟蹤系統不僅在幫助系統成本降低方面能夠有所作為,而且在提升光伏系統發電量方面也擁有很大的空間。
蔡浩想做的,是一個行業觀念的顛覆者。
他認為,支架及其太陽跟蹤系統,不僅僅是光伏系統中電池組件的支撐部件,而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最有潛力可挖的光伏系統發電量提升及系統成本降低的方向。
發電量的瓶頸
在經過了幾年補貼初投資的示范性階段后,國內光伏電站投資正在進入補貼產出的規模化發展時代。這也就意味著,投資者將對電站的發電量更為敏感。
此前,國內投資光伏電站的業主,要么是傳統的發電集團及能源企業,要么是行業內的中上游制造企業,其投資電站的目的,或為新能源配額,或為跑馬圈地,或出于消化上下游產能的無奈之舉。
但在一系列新政策的推動下,形勢正在發生改變。
近期,國家發改委《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意見稿的下發,表明補貼系統初裝成本的時代已經結束,補貼將轉向系統產出能力,這將根本改變此前光伏電站投資領域不重視發電量的現狀。
來自行業研究機構的報告也認為,出于對未來電站交易和投資退出的考慮,純粹的商業投資者將對電站的發電量更為關注。
而另外一個“發電量為王”的推手,則來自于融資機構。
最近有跡象顯示,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光伏行業的融資有緩解的趨勢,如部分企業近日接連從國家開發銀行獲得開發下游終端市場的貸款支持。但也有消息顯示,盡管國開行將加強對光伏下游終端市場的支持力度,卻提升了對EPC經驗資質及電站質保的要求,這將進一步促進光伏電站投資者關注系統發電量。
不過,對于光伏電站投資者而言,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是,拿什么來繼續提高光伏電站的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