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近中國商務部的人士對記者稱,其實在0.56歐元/瓦的最低價格承諾下,歐盟的組件企業在短期內仍會比較困難,因為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很高。市場數據顯示,當下,德國光伏組件企業在市場上的售價是0.77歐元/瓦。
“不過未來說不定。因為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下降。歐盟光伏企業的生產模式跟中國不太一樣,它們就是采購中國臺灣地區的電池片,再加工成組件。”上述人士稱,“另外,歐洲光伏企業做的組件檔次跟中國也不太一樣,高端產品的比例更高。”
“中歐主管領導電話敲定最終協議”
陳惠清稱,由于涉及到保密因素,機電商會不能透露價格承諾的水平以及年配額數量。
有知情人士稱,這兩個關鍵數字,其實是中國和歐盟方面商務部門的最高領導通過電話敲定的,“7月下旬,中國光伏談判代表團離開布魯塞爾的時候,基本的框架和方案就有了。但是,最終的數字,是兩邊商務部門的最高領導通過電話敲定的。”
雖然中國與歐盟的官方尚未公布這兩個數字,但是多方信源稱,在95家中國光伏企業與歐委會簽署的最終價格承諾中,設定的價格底線為0.56歐元/瓦,同時設定中國輸歐光伏產品每年總量不得超過7GW(1GW=1000MW,1MW=1000KW)。超過上述數量限制或者低于價格底線的部分,仍將被征收47.6%的反傾銷稅率。
前述接近中國商務部的人士對記者稱,其實談判能談成的基調,在6月7日就定下了。當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察河北光伏企業時稱,光伏企業的困難是暫時的,當前談判成效是有的,但談判沒有結束,中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希望企業和政府一起做好工作,“兩個月的關你們能過吧?”這也是李克強在歐委會6月6日初裁后的首次表態。
自6月7日起的兩個月后,即8月6日,正是歐委會決定是否將11.8%的臨時性關稅上調至47.6%的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