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最新報告,歐元區的失業率在2014年可能沖上12.3%的歷史新高。這意味著社會福利成本攀升、政府財政負擔沉重仍將是長期困擾歐洲的問題。其實如果深究造成此次歐洲光伏產業困境的本因,歐債危機后歐洲政府財政對光伏行業支持的急劇減少,是不能不提的因素。
不過,德古赫特并不承認,“我已經聽到一些聲音認為,我們屈服于中國,這一協議將破壞歐洲的太陽能電池板行業。我不同意這個觀點。”
有意思的是,在6月,當對華光伏產品初裁決議在歐委會表決遭遇滑鐵盧時,德古赫特也是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用了長篇的演說闡述為何要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
此番,德古赫特解釋道,“當承諾生效后,歐洲供應商將獲得47.6%的稅率保護,那些沒有參與承諾的中國光伏企業將被擋在門外。沒有參與價格承諾的中國企業大致占總數的30%。”
“參與價格談判的這95家企業之外的那些,就進不了歐盟市場了,這些企業要交47.6%稅。它們的出口量不算在歐盟配額的范圍內。”陳惠清稱,“進不進入歐盟市場,這些都是企業自愿的。企業自己不申請參與到談判中,當然就失去這個機會了。企業申請參與談判,有一個資格問題,只有應訴了,才能申請。不應訴,就適用于最高傾銷稅率。”
一位光伏分析師表示,現在光伏行業已經進入整合階段,100名開外的企業,都是非常小的企業了,生產成本完全沒優勢,“大企業現在都夠嗆,小企業就不談了,很多不是停產就是倒閉,還談什么光伏出口。”
就此看來,德古赫特所謂的將30%的中國光伏企業擋在門外,擋住的其實也只是一些原本就沒有了市場競爭力的光伏企業。
光伏大廠著眼配額
眼下,國內的光伏大廠已經開始看下一步:怎樣爭取到更多的歐盟出口配額。
“我們天天在關心這個問題。”一家全球排名前十的光伏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對記者稱,“不過,配額分配方案,是按產能、歷史還是預測,目前還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