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談判的企業現在正與機電商會商討配額一事”
在官方公布中歐價格承諾談判“和解”的短暫喜悅之后,出口配額這一嚴酷現實又擺在了95家參與談判的光伏企業面前,出口配額到底怎么分配已經成為這些企業此時最大的疑問。而為了能搶食重新分配的蛋糕,企業們已經悄然展開了一場爭奪配額的戰爭。
歐洲市場萎縮
7月27日,一則《關于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的聯合聲明》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該聲明是由全聯新能源商會、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可再生能源商會、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光伏產業聯盟5家中國行業商會共同發表的。雖然聲明并未公開承諾的具體內容,如價格、配額等詳細信息,但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稱,各退一步之后,中歐達成的最終價格承諾安排將光伏產品最低限價設定為每瓦0.56-0.57歐元,并限量為每年出口7GW。
目前,中國光伏產品出口歐盟的價格大概在每瓦0.5歐元到0.52歐元之間,韓國和我國臺灣等競爭地區的價格約為每瓦0.6歐元,歐盟光伏產業的價格約為每瓦0.77歐元。業內人士分析,對參與價格承諾的企業來說,該結果如屬實則等同于提價10%,仍保留一定價格優勢和部分歐洲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紛紛稱,“目前價格、配額還沒有官方權威的說法,在8月6日將會公布。但是無論承諾價格到底是多少,這一價格將成為95家參與談判企業的對歐出口的統一價格。”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價格承諾實施后,我國光伏企業的成本優勢將下降,歐洲當地電池板制造商競爭力加強,不論出口上限到底是多少,以后歐洲市場這塊蛋糕會大幅萎縮。”
中國去年對歐盟的光伏面板銷售金額達210億歐元。以每年出口7GW的限量來說,相對于歐盟去年15GW的新增裝機容量,顯然被限制到了歐洲市場的一半以下。
“我國光伏電池板現在產能在30GW以上,假如出口歐洲上限真的為7GW,今年國內要消化10GW,其他由新興市場消化,這個壓力將是非常大的。”林伯強說。
而業內人士預測,中國光伏面板制造商今年的出貨量總計有望達到22GW-23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