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規模化應用前景看好
三大領域應用將達12.365億千瓦。
我國儲能規模化應用的前景您有何預期?
張永偉:儲能技術具有應用前景主要是,電力系統的能量管理和電能質量改善方面,以及電動汽車和備用電源領域。
在新能源發電質量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的技術,主要以鋰電子、液流和鈉硫電池為主,鉛酸電池次之,超級電容、飛輪和超導一旦具有技術和成本條件,也有一定的空間。在國外已有的示范項目中,配套的儲能設施約為新能源發電裝機的10%-30%,一般認為配套15%基本滿足需求。預計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達到2000萬千瓦,這意味著需要2550萬千瓦的儲能設備。
在電力系統能源管理領域,儲能首選技術為抽水蓄能,化學電池中液流可能最先具有商業化條件,其次是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還需在技術上進一步提高性能,而鈉硫電池長期被日本壟斷,在我國的商業化應用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從國外示范研究來看,為穩定電力供給提供均勻的功率輸出,需要配套大約新能源發電容量的20%,并有6-8小時存儲時間的電池儲能系統。預計到2020年,發電側和用電側合計需要7.58億千瓦的儲能設備。
在電動車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的儲能技術,以鋰離子電池為主,鉛酸電池也有一定市場。電動車領域需要4.53億千瓦的儲能設備。
因此,總體估算,到2020年我國儲能規模化應用的前景大約為12.365億千瓦。
您提到儲能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我國棄風損失嚴重。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2012年我國棄風限電總量超過200億千瓦時。儲能技術應用在風電場,還需要哪些基礎條件?
張永偉:第一,要完善我國風電入網標準及管理監督機制,對不符合國家風電接入電網標準的風電企業可以不予接入電網。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已經有《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但該標準對電網企業來說,門檻過高。我國政府主管部門亟需調整和完善相關標準,盡快形成國家標準,以便從制度上約束發電廠,提高電能質量,為儲能應用創造市場環境。
再者,建立風電預測預報系統和科學的風電運行調度管理體系,對風電應像火電一樣嚴格按照計劃調度,違規責罰,特殊調度則獎勵。
第三,普遍實行峰谷差電價或建立全面完善的電力競價交易市場。歐美國國家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峰谷電價,到90年代后期許多發達國家的峰谷差價在4倍以上,移峰填谷效果明顯。我國也應借鑒這一經驗,為發電商創造商業利潤空間,促成發電商對儲能使用的主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