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投河南電力有限公司平頂山發電分公司總經理李剛則有不同說法:該公司擁有2×100萬千瓦機組,電廠設計時按環評要求只是預留脫硝裝置空間,但公司主動提高標準,“高瞻遠矚”地改預留脫硝場地為同步建設脫硝設施,同時一次性配套建設煙氣脫硫、脫硝裝置、圓形封閉煤場、全膜法鍋爐補給水處理系統等,在2013年4月順利取得脫硝電價批復。該公司采用SCR脫硝工藝,按兩臺機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5500小時計算,平均脫硝成本為0.81分/千瓦時。按照以前0.8分/千瓦時的電價補貼,很難維持脫硝設施運行成本。現國家給予1分/千瓦時的脫硝電價補貼,在資金和政策上給發電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能夠彌補公司脫硝運行成本,大大提高了公司脫硝的積極性。
在采訪多家發電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后,記者得出如下結論:3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脫硝電價還是不足以平衡成本壓力,而60萬千瓦機組脫硝有贏利的也有虧損的,百萬千瓦級機組脫硝則有利可圖。
企業獲得除塵補貼電價任重道遠
有專家估計,要達到30毫克/立方米的煙塵排放濃度標準,目前市場上至少有50%除塵設備需要進行改造。
對于百萬機組的廠家來說,這項政策更利于發揮大機組的優勢。比如,中電投河南電力有限公司平頂山發電分公司兩臺機組煙囪出口煙塵濃度已經維持在30毫克/立方米左右,公司已啟動了電除塵優化改造計劃,確保改造后能夠遠優于除塵電價補貼標準,爭取順利拿到除塵電價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