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的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了國家部委的案頭難題,國資委人士曾經告訴筆者,希望引導光伏業過剩產能有序退出。但是在民營資本主導的光伏業,行政命令顯然收效甚微。目前,工信部在負責產能過剩問題,筆者獲得的信息顯示,工信部希望通過減少行政審批、提高準入門檻等手段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然而這些辦法只能抑制增量,卻無法消納存量。若沒有行之有效的退出機制,光伏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在未來兩年內難以有效緩解。
其次,光伏業最為重視的上網電價補貼尚沒有落地。光伏發電的價格政策直接關系到企業投資電站的主要資金支持,其對光伏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3月,發改委下發的《光伏上網電價征詢意見稿》一度大幅度下調補貼電價,讓光伏界曾寄予厚望的國內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過近日有消息稱,光伏發電補貼方案將于今年年底出臺,對大型光伏發電站發電和分布式發電分別制定相關上網電價和補貼。此外,相比于3月份的版本,方案在上網電價和補貼方面均有所上浮,這讓光伏企業看到了政策利好。
最后,光伏業拖欠補貼的痼疾沒有得到根治,對于企業的資金鏈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以光伏電站為例,投資動輒幾千萬元的光伏電站往往需要企業自籌20%資金,銀行貸款80%。但由于電網公司發放給企業的上網電費需要經過發改委和財政部門的嚴格審核,等到發放到電站企業手中,往往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讓電站經營的資金捉襟見肘。
這樣傳導下來的牛鞭效應,導致了生產組件的光伏前端企業也面臨著賬款回收的難題。在我國知名的光伏企業中,應收賬款的比例最高可以達到企業一個季度銷售額的80%,整個行業都陷入了賬款拖欠的泥潭之中。
以上三大難題成為了制約我國光伏業發展的三個緊箍咒,這也是為何筆者預言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短期內難以爆發的主要原因。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難題都可以通過政策和行政手段來進行解決,比如光伏業拖欠賬款一事,坊間傳聞,政策或考慮將光伏電站補貼的審批流程縮短為月結。
因此,要想探討中國光伏內需市場何時啟動,莫若探討政府扶持光伏業的決心有多大。如果國務院的“國八條”可以切實落地,那么中國光伏業的春天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