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需要的絕不僅是清晰的上網電價和補貼及時發放,國內光伏電站的經濟性嚴重依賴于度電補貼,上述問題的解決只是商業化的開始,而資本的顧慮遠不止這些,電站收益率為多少?收益的風險怎么控制?如何保證業主按時收到電費?后續政策意義在于增加實際操作細則,打消業主顧慮,增強投資信心,這注定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
光伏政策還需更“貼心”
中國光伏需要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型,進而實現光伏行業的市場化和資本化,但成熟的商業模式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這是中國與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在發展光伏方面的最大差距。中國光伏政策在核心問題上執行力不夠,在政策廣度方面也不夠“貼心”。
近段時間國務院陸續出臺的各項扶持措施都是在著力解決執行力問題,而光伏裝機要真正獲得突破,還需要國家完善很多配套措施,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減少個人一次性投資,鼓勵民用屋頂大量出租等,這方面我們的確可以借鑒成熟國家的做法。成熟光伏市場在政策方面具備兩個要素,中國此次新政只解決了一個,即執行力問題,尚未幫助行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
在德國,政府采取“上網電價,統一購買統一銷售”的模式。電網公司以較高的價格把所有光伏發的電收購上來,并及時發放收購款,讓業主和投資者有高漲的投資熱情,然后電網公司再和政府去核算補貼,獲得補貼差價。而政府再把這部分補貼的資金分攤到消費者上繳的電價中去,發電者與用電者都承擔了部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責任。
日本光伏市場政策穩定而且慷慨,仍是目前全球補貼最優厚的地區,所以光伏發展速度較快。其實,中國之前出臺的1元/度上網電價與發達國家的激勵政策類似,只不過政府沒有通過立法的手段解決光伏并網和補貼問題,此次國家完善核心的上網電價法,并確保執行不打折扣,或許企業最擔心的問題即將得到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