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憲淦的預測中,分布式發電到2015年可能會停止補貼,但只要在此之前建好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都將享受0.42元/度的補貼,長達20年。因此,如今投資該類電站是回報率和收益最高的時候,這樣的機會今后很難再現。
“德國目前全國的總發電量中25%為可再生能源,而在我國如不算水電的話,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只有2.8%,光伏發電則更少,只有萬分之七,這意味著其中有巨大的機會和前景。”孟憲淦表示。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入了光伏電站的搶裝潮中。
沙曉林向記者表示,強生光電在過去幾年,在國內投資建設的金太陽項目、光電一體化項目達到了51.05兆瓦。此外,其在國外也有其他光伏電站項目,僅在德國的屋頂項目就有10兆瓦。
正是在投資光伏電站方面獲得的豐厚收益,讓沙曉林決定把公司的業務重心開始轉向這個領域。強生光電計劃在2014年6月底前,再建設100兆瓦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其中部分屋頂已與業主達成意向性協議。按照每兆瓦的投資控制在600萬元以內的數額計算,總投入將超過6億元。
“在建成151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基礎上,我們將推動項目公司上市,募集資金后,再用兩年時間建設35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使上市公司擁有5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年發電量收入可達4億元,如果按25年的使用壽命計算,前8年為回本期,后17年為收益期,可獲利68億元。”沙曉林如此描繪他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計劃。
中國光電與創新科技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人、總經理柳星表示,在如今的光伏行業,只做組件的公司,利潤已經大幅度下降,光伏電站是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