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林則表示,鑒于歐洲客戶選擇產品更看重品牌和產品效率及穩定性等因素,所以該集團的歐洲新策略是第一強化品牌,第二技術層面優勢,第三是提升服務,第四才是定價因素。
河北省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光伏巨頭們的競爭并不僅限于表面上市場占有率的爭奪。由于各個企業的向歐盟的出貨量是收到各自配額限制的,因此不會像“雙反”前那樣為了市場占有率而激烈競爭。現在各企業都在暗中發力,將競爭集中在品牌美譽度方面,以期在歐盟站穩腳跟,再放眼長遠。“從這個角度看,歐盟‘價格承諾’時期,中國企業的競爭是深層次的。”
小企業“累覺不愛”
但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歐盟市場就顯得更為遙遠了。“我看以后像我們這樣的小企業在歐洲市場也會是這樣。”河北省一家小型光伏企業負責人說。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有出口實際業績的光伏電池企業為537家,而目前擁有歐盟出口配額的中國光伏企業只有94家。沒有參與調查的中小企業沒有配額,即使有也是杯水車薪,很難維持生存。也就是說,我國大部分中小光伏企業若想出口歐洲,就必須繳納高額的懲罰性關稅。這足以使他們從此告別歐洲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歐洲市場已經出現了中小企業競爭力下降、退出歐洲市場的苗頭。“現在的形勢,別說是沒配額的企業,就是擁有配額的那94家企業中的一些,也有可能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原因在于,如果出口配額過少,就會喪失市場影響力,時間長了,自然會被歐洲市場所淘汰。“行業洗牌的過程已經開始,歐洲市場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以后,光伏的產業集中度勢必會大幅度提高,小企業的生存難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河北省信息產業與信息化協會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