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
“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了能源政策的主流。在日本,得到認證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已經超過2000萬千瓦,通過智能電網調節供需平衡的必要性已經顯現。智能電網的信息通信技術(ICT)基礎擁有超越能源領域范疇,與交通等系統聯動,優化管理整座城市的可能性。能源政策的模式轉變通過結合地區特色,在各種構思下將創造眾多跨領域的商機。
在日本,百萬瓦級太陽能發電設施(大規模太陽能電站)已接連投入運轉。9月上旬,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底,已取得可再生能源發電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eed-in-Tariff)認證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達到了2237萬千瓦。其中2091萬千瓦是太陽能發電系統。如果簡單計算,其輸出容量之龐大,大約相當于20座核電機組。
也有看法認為,在獲得認證的太陽能發電設備中,不少尚未敲定土地利用事宜,真正投入運轉的估計只占一半左右。另外,太陽能發電在日本國內的設備利用率(實際發電量與額定輸出功率滿負荷運轉之比)約為12%,與利用率達到70%(東日本大地震前)的核電站不能簡單進行比較。不過,即便考慮到這些條件,有朝一日,太陽能發電的發電量終將達到幾座核電機組的水平。
在核電站恢復運轉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太陽能電站的激增象征著能源業務的變化。而且,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不單是推動可再生能源業務的發展,還有可能提高智能電網的必要性,以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創造出超越能源范疇的新業務。
3•11大地震后新增的3個視點
對于太陽能發電普及速度的加快,也有看法認為,這是固定價格收購制度設定的優厚價格引發的暫時性熱潮。但是,能源政策如今已經開始發生模式轉變,在今后,需求雖然會有波動,但就長期而言,應該不會出現倒退。
過去能源政策基本上重視“安全”、“經濟效益”及“環境性”這3個視點。在經歷了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電站事故以及長期停電后,日本在此基礎上,又新增了3個重要視點。
第一是發電站周邊的“安全”。按照過去的習慣,這一點不是能源政策討論的范圍。按照以往的3個視點,核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高度評價,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其最基本的“安全”受到了嚴重質疑,如今正處在能否繼續作為基礎電源之一得以保留的緊要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