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寒冬后,光伏產業正在走向復蘇。志在打造華南地區“光伏之都”的廣東省河源市,經過4年的發展,如今仍游走在全產業鏈整合提升的雄心與困頓之間。
“行業不景氣,光伏產業也遭到沖擊,影響了我們布局整合的步伐。”河源高新區副主任朱小強對記者表示。
然而,糟糕的大環境并沒有影響這個光伏新城的野心。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廣東省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親赴河源漢能薄膜太陽能基地實地調研,試圖以此為樣本,分析論證在廣東省內大力推廣光伏產業園的可能性。
對于廣東省光伏產業來說,河源擔當旗幟作用。坐擁4億噸光伏產業原材料之一的超白石英砂,河源早在2009年大舉布局光伏產業,已實現了全產業鏈。
不過,河源光伏產業如今正經歷陣痛:龍頭企業漢能發展未達預期,對當地產業的帶動和輻射效應尚未體現,產業規模和產業聚集仍很“初級”。更為尷尬的是,當年號稱華南最大光伏電站廣東國華河源光伏電站(以下簡稱國華電站)陷入長期虧損境地,運營方不得不搞起農業種植的副業以填補電站虧空。
“這些問題都很棘手,急需解決。光伏產業的整合速度太快,如果河源不能快速取得突破,待國內幾個光伏大省復蘇、市場格局已定之后,恐怕形勢會更加不利。”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宇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
與此同時,記者近日在河源采訪時亦發現,當地政府對當下的狀況有些焦慮,今年以來已出臺多個政策力推光伏產業發展提速。
國華電站:發多少電就虧多少錢
國華電站位于河源東源縣順天鎮大坪村,資料顯示,該電站由42976塊電池組件、32臺逆變器、160個匯流箱及32臺直流防雷配電柜組成32個250kwp光伏發電單元系統,就近并入河源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