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成為常態,但以目前一些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滿足加工貿易方式下嚴格的成本控制要求,則面臨很大的挑戰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歐洲市場因配額問題遇冷之際,美國以及日本等新興市場則成了中國光伏組件企業的“救世主”。尤其是美國市場,正在逐步擺脫此前的“雙反”陰影。
進一步分析來看,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恢復對美市場,其背后“加工貿易”的作用不可低估,并正成為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主要手段。
不過,挑戰也隨之而來。對于從第三地進口電池片生產組件的方式,由于少了電池片生產這個環節,其整體利潤必將被相應的壓縮。因此,對于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而言,成本控制以及生產規模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
而從整個國際環境來看,那些光伏市場增長較快的國家,對中國企業設定相應的限制, 可能會是大概率事件。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通過加工貿易進入國際市場可能成為常態,但以目前一些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滿足加工貿易方式下嚴格的成本控制要求,則面臨很大的挑戰。
美國市場回暖
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片及組件出口額為65.22億美元,下降30.97%;其中對美國出口6.2億美元,同比下降48.9%。
不過,從最近一些光伏大省的產品出口數據來看,這一情況正出現改變。
數據顯示,河北省光伏產品出口在經歷了連續下滑后,7、8兩月出口同比實現連續正增長。其中,對美國出口自今年5月起超越歐盟成為最大出口市場,7月份對美國出口3521萬美元,猛增2.8倍,占同期全省光伏產品出口總值的38%。
無獨有偶,海南省的數據也顯示,其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額也出現了較大增長。1-8月出口美國市場占全省光伏出口41.7%,較去年同期增長11.8倍。
而常州外輪理貨公司的統計則顯示,8月份,常州港出口光伏產品1392標箱,同比增加108%,其中出口美國市場約占80%。
NPD Solarbuzz此前發布的報告也顯示,自2010年以來,美國光伏發展持續強勁,現已突破10GW的安裝量大關。其中,2013年上半年美國光伏新增安裝量超過1.8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