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知情人士解釋,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屋頂建設,永豐高科技產業園的屋頂征用難度較小,因為屋頂比較平整,每家企業面積很大,如用友軟件等實力企業也有較強用電需求,但“中關村、清華科技園的屋頂產權極為復雜,短期難以協調”。
“縱使是協調下來,你能保證一直能用這個屋頂,或是說業主會一直用你的光伏發電電力嗎?”該人士解釋,投資主體和屋頂業主不是一個人,不能約束屋頂的穩定性、存續性,如屋頂業主倒閉或是有改擴建屋頂需求,項目就會面臨不確定性;如經營狀況不好,屋頂業主用電減少,多余電力如何消化也是個難題。
除了產權問題,Solarbuzz分析師韓啟明說,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所需的屋頂資源需要簽約租賃,每個屋頂的建筑配套要求不同,要考慮到防風、防雨和廠區影響等,這也影響了建設速度。
“如果要自己做,投資主體和屋頂業主一致,體量大小無所謂,同時這樣又可以貸款。即使出現問題也是自己的問題。”丁文磊說。
就當下而言,由于國內外需求的旺盛,組件企業多將生產安排在這些訂單上,而作為18個示范區部分項目投資主體的他們,并無多少時間顧及示范區項目。
晶科能源一位負責人證實,不僅僅是他們,早在9月,英利綠色能源、阿特斯陽光、昱輝陽光等一線光伏企業目前均處于滿產狀態。“國內的光伏組件現在付款條件也有優惠,貨發出之前就拿到了80%左右的款項。”
與國內外大型電站投資商相比,分布式光伏示范區體量較小,且國家補貼需要項目完工、上網之后才能拿到補貼,組件企業需給予較長的帳期,使得組件企業參與意愿減弱。
國開行融資仍然難解
分布式光伏電站前期投入巨大,決定業主是否有能力啟動分布式光伏示范區建設,關鍵看融資能力。
以18個示范區中最大的北京海淀中關村示范區為例,2013年需建設88MW,以光伏電站建設EPC成本8元/W計算,需7億元的投資。其中,業主需解決30%的資本金,即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