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光熱發電技術在和火電進行聯合循環減少能耗及大規模穩定并網發電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國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光熱發電裝機容量1000MW,到2020年計劃實現裝機容量達3000MW。
按這一規劃,將新增電站建設投資約300億人民幣,對于鋼鐵、物流、建筑等行業拉動巨大,同時對于產業升級、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等有著巨大的貢獻。
“但目前國內有許多潛在的光熱項目,一般都是借鑒國外經驗進行設計和可行性研究,缺乏國內產業鏈的支撐,因此一方面成本居高不下,一方國外產品能否承受國內風沙、嚴寒的惡劣環境也有疑慮,因此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50MW的電站真正的投入建設。”俞科說。
從國際來看,聚光熱發電市場正處于快速增長期,截至2013年上半年,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已運行電站裝機容量超過3GW,在建電站超過2GW,規劃中的項目超過30GW,市場前景廣闊,美國Google、西班牙Abengoa、法國Total、日本AGC、沙特ACWA等大型跨國集團紛紛通過收購、合資等方式參與新興的CSP 市場。
俞科介紹,光熱發電和光伏發電同屬于太陽能行業但卻有又完全不同,其主要區別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的技術原理不同。光伏是使用光伏組件進行直接的光電轉換;而光熱發電主要是進行光到熱的轉換,發電的方式采用常規的熱電方式。
二是對于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不同。目前光伏組件的光電轉化效率通常在15%-18%,光伏電站的年效率通常在10%-15%;而光熱發電的組件光熱轉化效率已經大于70%,一般的工業熱應用中對于太陽能的總利用率大于65%,光熱電站年效率通常在15%-20%。
三是應用的領域不同。光伏的應用領域在建筑一體化及分布式能源;而光熱發電的應用領域在于基礎店里供應、常規電站聯合循環及工業供熱等方面。
四是產業鏈的區別。光伏產業鏈是一條較為獨立的產業鏈和其他產業交叉較少,而光熱發電產業鏈則是傳統產業的升級和優化,對下游產業鏈拉動巨大,比如鋼鐵、玻璃、高端裝備制造、化工產品與工程、電力產品與工程、物流等。
繼我國首個光熱發電特許權項目“內蒙古50 MW槽式太陽能項目”招標后,以中國華電、華能集團為代表的5大電力集團及其他電力公司都在進行光熱發電項目的發展與規劃。專家認為,建立以中國自主技術、產品、裝備為主的產業鏈,是推動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基礎與關鍵。
俞科說,未來商業化市場的推廣,目前而言的話主要取決于光熱發電的電價政策,然而這個電價政策的出臺也需要基于國內的產業化情況和實現項目的成本。因此推進一個基于國產化產品與技術的示范性光熱電站,基于這個電站的成本與運行狀態,制定一個符合中國光熱產業現狀的產業政策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