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時候,企業一個月賺1000萬元。”占學勤在描述當時的盛況時如是說。他告訴記者,雖然不是每個月都能賺1000萬元,但大點的企業,“每個月賺幾百萬元是隨隨便便的”。
余仁中回憶說,最鼎盛時候根本就拿不到貨,車子都停在公司外面排起長長的隊伍;而有的企業提前一個月就打款都不一定能拿到貨;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公司甚至常不知道賬上的款是哪家購貨單位打過來的,直到人家過來要貨,才知道是誰的錢。
“那個時候,只要誰采購到了原材料,誰就賺到了錢。”作為負責公司采購業務的浙江開化同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廖長蘇告訴記者,“利潤高得嚇人”。
也是在這種繁榮之下,做工程項目管理生意的余仁中和他的合作伙伴投資3000多萬元成立了啟瑞電子公司。他告訴記者,他們當時動作還是比較快的,只花了半年時間就竣工投產了。本想開足馬力大干一番的,不想只生產了短短2個月就遭遇“光伏危機”被迫停產,而與他們公司開工僅晚一天的一家企業,由于他們是等全部設備安裝好后才試生產,結果還沒等到試產日,危機就來了。
光伏企業還是有一定的門檻的。廖長蘇告訴記者,一般一臺單晶硅爐子需要80萬元,加上配套每臺就需要100萬左右。她在2006年進入光伏產業時就只有2臺爐子,當時還是租的廠房,投入了500多萬元。她說,早進入光伏行業的企業確實賺了錢,但最后其實也沒有錢,因為賺到的錢最后又投到企業擴張中去了。
同力電子目前有自己的廠房,單晶硅爐也有39臺爐子,資產規模近億元,在開化屬于中上游企業。
然而,時間到了2011年下半年,隨著歐債危機的來臨,中國光伏業的最大客戶——歐洲各國相繼下調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補貼。同時,美國和歐盟相繼對中國光伏企業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隨著這些政策“棍棒”的打壓,中國光伏企業風光不再。
“單晶硅價格一降再降。”廖長蘇告訴記者,頂峰時300多元一噸的單晶硅降到2009年的100多元,再到后來七八十元,最后降到現在每噸二三十元,企業只有虧本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