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依賴仍較大
目前我國建筑幕墻的年使用面積突破7000萬平方米。在李水生看來,如果光伏幕墻能達到10%的推廣面,年產電就相當于10座中型火力發電站,并可減少CO2的排放量約400萬噸。
從行業內部來說,隨著傳統幕墻行業惡性競爭的加劇,行業利潤率攤薄,門檻降低,高端光伏幕墻已經成為幕墻產業內部轉型的方向。
幕墻行業的領軍企業中航三鑫早已將光電幕墻作為主要轉型通道之一。位于珠海的興業太陽能也逐年將業務重點傳統幕墻業務轉向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而后者的毛利率幾乎是前者的一倍。根據興業太陽能的財報,截至今年上半年,興業的光伏建筑一體化工程的收入占比已由去年同期的39.5%增至48.1%。
不過,在全國范圍內,光電幕墻目前推廣的范圍仍十分有限,李水生認為原因在于開發商對光電幕墻的成本還未能完全接受,而且整個行業受國家光伏補貼政策影響較大。
一般而言,普通幕墻加裝光伏組件后的造價是原來的兩倍左右。李水生介紹說,早先政府為鼓勵光伏建筑發展,對于光伏建筑的補貼采取總投資額計算的方式,補貼額約為幕墻加裝光伏組件所增加成本的一半左右,但現在光伏組件價格下降后政府的補貼也在下降,所以現在中建自產的幕墻加裝光伏組件所增加的成本仍在1300~1400元/平方米,而發電收益的回收期在15~16年,所以開發商并不愿意為這么長的回收期而選擇光電幕墻,整個行業對政府補貼的依賴性仍比較強。
在今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家繼續鼓勵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太陽能,結合建筑節能加強光伏發電應用,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但是,具體的支持細則目前仍需政府進一步明確。
在政府政策支持之外,李水生也建議光伏幕墻企業能盡快發展出光電光熱產品,因為僅靠目前較低的光電轉換效率將太陽能用于發電其實喪失了對大量光熱能的利用,而光伏光熱一體化系統則能大幅減少建筑能耗,也能提高開發商的使用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