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操作者是領導eTelligence工程的EWE公司。該公司是主要活躍在德國東北地區的配電企業及能源服務供應商(向供應和節能等能源需求提供綜合服務的企業)。并且還承擔著做市商(為激活市場交易而縮小買賣差值,報出買賣雙方價格的交易商)的作用。
EWE在觀察地區和歐洲能源交易所的供需動向的同時提出交易價格。虛擬電廠與各熱電聯產系統則根據EWE提出的價格,向EWE下買賣訂單。為使交易成立,EWE本身也參加交易。由于驗證市場小,交易不成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eTelligence工程也在進行參與者更多的模擬。結果顯示,效果更勝一籌。
擁有冷藏倉庫這一可控需求手段的虛擬電廠在前一天,根據預測的發電量和歐洲能源交易所的現貨價格指數推測需求,考慮因當天天氣情況等可能發生變化的歐洲能源交易所的價格動向,調整實際需求。熱電聯產系統也是根據歐洲能源交易所的現貨價格和地區內的熱需求等制定發電計劃,但會參考做市商提出的價格,調整發電量。
通過本地市場交易削減1成成本
接下來看看為期1年的現場測試的結果。做市商EWE向歐洲能源交易所購買的電量為88兆瓦時,銷售的電量為2067兆瓦時,供遠大于求。其遵循的方針估計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最大限度利用分布式能源。
另一方面,EWE在地區市場上向溫泉設施(SPA)的熱電聯產系統購買了1462兆瓦時,向辦公樓的熱電聯產系統購買了12兆瓦時。向虛擬電廠購買的電量為593兆瓦時,銷售的電量為88兆瓦時。從各種分布式能源資源的交易量來看,溫泉設施熱電聯產系統以1462兆瓦時占據約7成,虛擬電廠以618兆瓦時占據約2成,辦公樓熱電聯產系統僅為12兆瓦時,占0.6%。
如上所述,作為發電方的熱電聯產系統是全量銷售,而作為生產消費者的虛擬電廠則是按照電量過剩或短缺而進行買賣。從熱電聯產系統來看,與根據熱需求運行的基本情況相比,在根據電力交易價格運行的情況下工作時間更長。虛擬電廠的電量會隨風力和太陽能所發電量的變化,出現過剩或是短缺。這可以認為是風力發電量超出預期,靈活調整冷熱需求的結果。為了確保電力穩定供應,最初設想的風量和需求的靈活性可能比較保守。
通過利用與市場價格聯動的操作,虛擬電廠可以減少8~10%的成本,熱電聯產系統也較以熱利用為主導的運行方式利潤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