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球正面臨著一場能源危機。化石能源逐漸緊缺,而因燃燒化石能源導致的全球變暖和空氣污染問題亦日益嚴重。世界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氣象能源、生物質能、核能等新能源。其中,氣象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及潮汐、地熱等相關次生能源。然而,新能源能否在未來代替化石能源,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動力需求?
世界主要國家新能源開發一覽
美國政府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核能,隨后核反應堆的數量迅速增加。核能在美國的新能源結構中位居首位,2010年美國的核能發電量占到了全美總發電量的19.59%。
和美國相似的是,德國和法國的核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無論是能源配比程度還是核電技術都居世界前列。
此外,整個歐洲太陽能的利用率很高,家庭的太陽能熱水、太陽能光伏發電是歐洲人的最愛,用秸稈發電和用城市垃圾提取氫氣和甲烷很普遍。
在芬蘭,“木基燃料”特別流行。人們利用特定技術焚燒木屑、樹皮等林業殘留物、造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木材廢料以及生物淤泥等廢棄物獲取電能和熱能。自1980年至今,丹麥GDP增加了近60%而能源消耗基本維持不變。丹麥政府明確提出,到2030年風能將占能源構成的50%,太陽能占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在瑞典,大大小小的沼氣池遍布全國,大部分沼氣池埋于地下,只能從池上小裝置才能知道地下是沼氣設施,火車、城市公交和出租車大都使用沼氣燃料。挪威是世界上第一個把風力發電和制氫氣結合起來的國家。挪威人把風力發電產生的剩余電力用于分解海水,然后把氫氣存儲起來用于發電。
福島事故導致核政策分化
核電是公認的最有發展潛力和最具實用性的新能源,核電不僅成本相對低廉,二氧化碳排放量低,而且原料使用效率高,運行穩定性好。借此優勢,大力發展核能成為很多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重心。
目前,韓國有21座在役的核反應堆,發電量占總需求量的14%,另有7座核電站在建。韓國政府計劃到2040年把核電在總發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40%,以減少對油氣進口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