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行將結束,這是中國光伏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讓我們把時針撥回到一年前,當時境外上市的9家光伏公司全線虧損,無一幸免,合計虧損數億美元,并且,大全新能源、尚德、晶澳和賽維這四家美國上市光伏龍頭,都遭到退市警告。
截至今年三季度,在美上市中概光伏企業的運營情況趨于穩定和好轉,虧損幅度同比大幅收窄,晶科能源更實現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的首次盈利;英利綠色能源同樣也在走出寒冬,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為5.96億美元,同比增長68%。雖未實現盈利,但當季凈虧損已經從去年同期的1.62億美元,大幅收窄至3850萬美元;阿特斯則在三季度實現了兩年來首次季度盈利,與此同時,多家公司的發貨量都大幅提高。天合光能也預期第四季度將實現扭虧為盈。
國內上市的光伏公司也大部分實現了業績增長,航天機電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億元,海潤光伏前三季度虧損2.21億元,但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400萬元,東方日升亦扭虧為盈,前三季度盈利5000萬元。
這些轉折用一個目前最時髦的詞來描述就是:“再平衡”,供需關系的再平衡,國際市場的再平衡,國內市場的再平衡。
先說供需關系的再平衡,2012年全球光伏組件的需求僅為30GW左右,而當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為80GW,其中一半產能位于中國。如此夸張的供需失衡必然造成嚴重的全產業鏈價格縮水和企業利潤下滑,由于半導體行業共有的弱品牌性和強替代性,價格戰成了絕大部分企業面對有限市場需求的唯一選擇。
慘烈的價格戰迫使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降低成本,2013年光伏組件成本相對于2012年又降低了約20%,而那些無法適應競爭的光伏企業只能選擇轉行或者破產。今年最著名的破產案例應該非無錫尚德莫屬。
伴隨著尚德破產的,是數GW組件產能的退出。退出的不僅是尚德,據統計,今年全國光伏電池和組件廠商較去年減少了四分之一,實際產能下降了20%左右,全球組件實際產能也較去年有了下降,據統計,目前全球組件產能為65GW左右。而同時,全球的組件需求從去年的30GW增長30%,至40GW左右。供應和需求的此消彼長使得國內還活著的光伏企業今年都有望獲得一份不錯的年報。
再談國際市場的再平衡,2011年前,中國國內消費的光伏組件僅占全國產量10%左右,約90%的光伏產品出口,而且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其中美國市場接近15%,歐盟市場超過70%,亞洲、非洲、大洋洲加起來也只占出口份額10%左右。
如此單一的出口結構必然帶來極大市場風險,一旦歐洲市場出現風吹草動,整個中國光伏產業都將隨之受挫。2012年,噩夢成為現實,美國和歐盟的光伏雙反幾乎接踵而至,中國光伏產業頓時風雨飄搖,縱然今年歷經貿易協商最終與歐盟達成了價格協議,但歐美的貿易保護對我國光伏產業的重挫也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