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9月,我國出口歐盟和美國的光伏產品份額下降到了40%左右。但與此同時,我國向日本、印度、南非等新興光伏市場的出口量則持續增長,提升至50%多。其中,日本以超過20%的占比成為中國光伏產品第二大出口國。另外,國內市場也隨著7月光伏“國八條”政策的發布而爆發,預計今年國內裝機量將達到9~10GW,約為去年國內裝機量兩倍。因此,雖然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金額下降25%,但出口到亞太等新興市場的光伏產品迅速增長,再加上國內市場快速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終于擺脫了相對單一的需求格局,國際市場的再平衡大大減少了中國光伏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從此,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策變化或者需求減少都再也不會對我國光伏產業造成顛覆性影響。
最后,再聊聊國內市場的再平衡。今年的光伏產業有一個不能忽略的部分,那就是分布式光伏發電。自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分布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之后,一系列利好分布式的實施政策陸續出臺,國內的分布式市場充分享受了“寵兒”的待遇。
但在此之前,由于政策失衡、手續麻煩、融資困難,分布式光伏在中國處境十分尷尬,最多只能稱為叫好不叫座,截至2012年底,分布式光伏僅占國內裝機總量20%不到。但在世界范圍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才是主流,據統計,分布式光伏在美國超過總裝機量80%,德國超過85%,日本更高達90%以上。
根據10月底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的函》,我國將在明年新建總量達12GW的光伏發電項目,其中8GW屬于分布式,4GW為地面電站。因此即使按照最低標準,國內分布式光伏裝機也將有40%的發展空間。分布式光伏的崛起對中國光伏市場來說不僅僅是裝機方式的改變,還是整個商業模式的革命,電站融資渠道、建設模式、運維方式、電站交易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分布式的開發模式更類似商業地產,這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是一個轉型機會,但也對企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的光伏企業將不僅是制造型企業。
回顧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光伏行業歷經最近三年的大低谷,已經漸漸恢復平衡,雖然調整仍將繼續,繼續會有企業出局,但已有部分嗅覺靈敏的投資者開始在光伏行業積極布局。
最后提醒下大家,投資的最佳時機并不是行業暴漲的時候,而是行業深度盤整接近結束的時候,對光伏來說,2014年就將是機會。(作者為The Martec Group能源電力行業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