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只要中國的光伏組件采用了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電池,可以繞過“雙反”,迂回進入美國市場。而中國臺灣正是承接中國電池代工最主要的地區。自美國開始征收關稅以來,不少中國太陽能組件制造商就一直在臺灣購買電池,為美國市場生產太陽能組件。臺灣的大部分產能都已經用于滿足那些試圖躲避美國關稅壁壘的公司的需求。
“臺灣代工要合算得多”
相比承擔24%至36%的“雙反”稅率,即大致約合每瓦20美分左右的新增成本,臺灣代工要合算得多。昱輝陽光首席執行官李仙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將電池環節置于海外代工,相比在中國大陸生產,僅增加每瓦5美分左右的成本。
如果最終美國商務部決定將臺灣產品也納入到“雙反”范圍內,則意味著中國光伏組件在美國市場的性價比優勢將被削弱。
不過,無論美國方面是否繼續補漏洞,在經歷歐美“雙反”后,中國的光伏企業都已經調整了市場結構,分散了風險,提高了在亞非拉市場的比例。
工信部旗下研究機構賽迪智庫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量約為16GW(1GW=1000MW,1MW=1000KW),出口額約10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7%。其中,對美出口份額占比約10%,對歐出口份額由2012年的近65%下降至2013年的30%,而日本躍居首位,成為中國光伏組件最大的進口國,進口額約為22億美元,占中國光伏組件總出口額的22%;此外,中國光伏組件對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額分別占5.2%和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