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訴“印度制造”歧視性政策 “雙反”調查中國大陸及臺灣光伏產品
隨著“可再生能源轉型”進行得如火如荼,全球太陽能市場正淪為這場熱潮“急功近利”的犧牲品。美國挑起了貿易爭端的戰火,殃及中國,蔓延至歐洲,并波及整個世界。
2014年初,新一輪的光伏貿易戰正悄然醞釀。2月10日,美國向國際世貿組織(WTO)提出申訴,抗議印度國家太陽能計劃中要求的“印度制造”的規定,稱后者涉嫌歧視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要求就此與印度展開磋商。而就在兩周前,美國商務部對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發起了2011年以來的第二次“雙反”調查。
美:歧視美國制造商!
印度是美國太陽能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原本計劃未來10年將對印出口量增加20倍。然而隨著2011年,印度頒布了太陽能生產采購新規,美國雄心勃勃的計劃遺憾落空。印度政府規定,國家太陽能計劃的組件模塊必須是“印度制造”。2012年10月,印度又將薄膜技術納入其中。
據悉,美國出口至印度的太陽能產品大部分都涉及薄膜技術。正因如此,2013年2月,美國對印度發起了第一輪控訴,但收效甚微。時隔一年,美國再次將矛頭指向印度。
美國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印度政府規定印度太陽能開發商使用本國生產的太陽能設備是對美國制造商的歧視,違背了WTO規則,危害了兩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并可能因成本提高阻礙太陽能在印度的推廣。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發起的第二輪控訴是經濟利益的驅使,美國商業發展速度受到了印度貿易保護性政策的阻礙。
美聯社報道稱,2011年印度實施新規前,美國對印出口的太陽能產品總貿易額達1.19億美元,此后便急劇下滑。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副總裁約翰·斯米爾諾預計,印度“本土制造”的新規將使美國太陽能產品制造商損失2億-3億美元的訂單。
另外,1月29日,奧巴馬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拋出一句“美國將會成為太陽能領域的國際領袖,大力發展太陽能對美國十分重要”,這讓美國商務部對印的控訴有了政治依據。再加上美國立法委員和商界團體不斷向華盛頓施加壓力,敦促后者對印度的保護主義措施采取更強硬態度。彭博社新能源財經太陽能行業記者詹尼·蔡斯認為,此次控訴政治性是主導,美國不會對發展中國家的地區保護性政策視而不見。
世界最大的薄膜組件制造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一直穩坐對印電池板供應的頭把交椅,市場占有額達22%,主要得益于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公司發言人稱,印度太陽能新規不僅會導致成本增加,還可能造成設備質量下滑,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發展。印度只有通過建立一個更為穩定的政策環境,才能保護長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