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晶科能源,韓啟明表示,很多企業已經著手對稀缺的屋頂資源“跑馬圈地”。
除了客戶難“啃”外,前期投資的壓力也困擾著企業。
2013年8月,國家能源局與國開行聯合發布《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金融服務的意見》,希望通過金融支持來促進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但目前看來尚未有多少實際行動。
2014年1月24日,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一局評審七處處長譚再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開行尚未對18個分布式示范項目發放貸款,各地分行仍與這些項目進行接洽。
某分布式光伏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企業的開工投入都依賴自有資金,國開行需要給企業進行評級后才能發放貸款,如果企業評級不夠,還需引入保險,這都需要時間。
一個10萬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前期的投資大約需要1億元,全國的示范項目需要近200億元的投入,融資問題十分緊迫。
不過,袁斌透露,雖然國開行尚未放款,但已有其它四、五家銀行對其公司的項目投資非常感興趣,在進行接觸。
前述負責人還擔心,目前公司對項目理論測算的回報率為14%,約7、8年收回成本,但是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發展周期為20年,企業倒閉、屋頂易主,甚至建筑物拆除等等,期間的風險不可預知。
項目建成后如何收取電費,也是一道難題。前述負責人表示,在與當地的電網公司商談電費收取合作時,希望通過以繳納每度電2分錢管理費的方式,請電網公司代收,但遭到電網公司的拒絕,理由是電網公司本身還在因部分企業拖欠電費而頭痛,不愿再“自找麻煩”。
彭博新能源財經光伏行業分析師王旻楠分析認為,2014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仍處于較困難的發展階段,一旦某個示范項目建成,順利運作,并拿到政府補貼,將對整個光伏行業產生巨大的提振作用。
但錢晶認為,單個企業和地區的創新難以解決商業模式的問題,中國分布式光伏癥結在于環節太多,太復雜。
從國外經驗看,德國的模式非常簡單,即所有光伏發電統一上網,用戶統一從電網購電,而電價則由太陽能、風力、火力、生物質等不同電力成本加權平均計算。
“如果我們能借鑒德國的模式,就不需要企業一家一家談判,然后再一家一家收電費了。”錢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