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深圳高交會,陳解群跟朋友前去看“新鮮”。在一家國外企業的展臺,她驚喜地發現了一款用太陽能充電的產品。這正是她想要的“答案”——利用不竭的陽光來發電的光伏電池可以隨時為電子產品充電。
陳解群如獲至寶,“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業項目,不但能夠解決自己的難題,還挺對我的‘口味兒’,關鍵是可以發揮自己那些‘胡思亂想’!
說干就干,陳解群立刻動手注冊公司,又通過朋友找到一家薄膜光伏電池企業談好代工,開始實施她的第一款太陽能發電創新產品——不用換電池的太陽能手表。
此時,電子商務剛剛興起不久,陳解群便在阿里巴巴上注冊了一家網絡店鋪,開始自產自銷這款太陽能手表。
沒想到,產品甫一上市,就因為概念新潮而深受追捧,甚至有企業找上門來下訂單,要求陳解群幫他們生產打上公司標識的太陽能手表作為企業禮品。
正是這個訂單,給了當時并不太了解禮品行業運營模式的陳解群以啟發——為何不專門為企業生產太陽能禮品呢?
因“異想天開”而創業的陳解群,靈光一閃,便讓雷銘太陽能從此走上了一條“私人定制”的商業模式之路。
為“興趣”而創新
隨著市場逐漸打開,代工方式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成為了難題。同時,雷銘太陽能創新的一些新穎設計,在國內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代工企業。
2005年,陳解群決定自己開工廠。
工廠開起來后,新的問題也跟著來了。個性化產品定制雖然附加價值高,但由于模具成本也高,加之單一產品的生產批量小,因此很難滿足工廠生產負荷,致使公司實際利潤被拉低,且很多時候工廠產能還處于閑置狀態。
擺在陳解群面前的問題,再次激發了她的“奇思妙想”。
很喜歡自駕游的陳解群,閑暇之余會約上一幫朋友四處游玩,并常常露營野外。
由這個喜好,她想到了隨身電器在野外的用電問題,比如野營時的照明和手機、相機的充電。她覺得,除了小眾化的定制產品,必須要設計、開發出一些大眾化的產品,才能改善公司的運營難題。
沿著這一思路,雷銘太陽能開發設計了幾款針對“驢友”的太陽能電源產品,包括太陽能移動電源、太陽能攝影背心、太陽能帳篷、太陽能背包,等等。但在推向市場后,銷售卻并不順利。
經過跟“驢友”交流,陳解群才發現,僅僅是便于攜帶和實用性,并不能吸引“驢友”購買。作為潮人一族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們,對產品造型的美觀和精致,其實相當挑剔,實用性反倒在其次。
獲得了市場一手反饋信息的陳解群,回來立即組織設計人員在產品外觀和造型方面下功夫,并拿著新的設計方案四處征詢“驢友”意見。幾經修改,終于成功開發出了數款既時尚又實用的戶外太陽能移動電源,并首先獲得了身邊朋友們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