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時,將“加強城市配電網建設,推進電網智能化”列為工作重點。國家電網公司表示,“十二五”期間將投資5000億元,建成連接大型能源基地與主要負荷中心的“三橫三縱”的交流特高壓骨干網架和13回長距離直流輸電工程,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堅強智能電網”。此外,南方電網的發展規劃提出,將推廣建設智能電網,到2020年城市配電網自動化覆蓋率達到80%。
支持政策頻出,帶動智能電網產業持續升溫。據了解,未來8年國家電網投資額將達到3萬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占據9500億元。龐大的市場容量意味著智能電網持續高增長的確定性非常強,明顯高于市場平均水平。“智能電網所帶來的市場價值一點都不亞于信息化浪潮。”劉東說。
ISGAN執行委員會主席MicheledeNigris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智能電網研究領域關注的是輸電,特別是遠距離輸電。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所以在這次會議上我們聽到更多有關高電壓等級的交、直流輸電網絡,不只是點對點的網絡。多端直流在歐洲也是熱門的研究領域,不過目前還沒有廣泛利用。”
對于遠距離輸電帶來的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薛禹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與化石能源資源都集中在遠離消費中心的西部及北部地區。中國電網不但要無條件接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入網,支持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而且承擔著在廣域內協調能源資源及遠距離輸送巨量清潔電能的重任,在大規模不確定性的間歇式發電引起的電力平衡和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加。因此,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加強頂層設計
解決技術與非技術糅合問題
“中國掌握了先進的電力系統保護及控制技術,在電力故障引起大停電的防御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時空協調的多道防線,長期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可靠性紀錄。”薛禹勝表示。
“但是目前的電力系統分析都是針對給定的邊界條件,而沒有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薛禹勝說,雖然安全穩定防御系統已覆蓋全國4/5的省級以上電網,但在應對極端外部災害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信息系統本身的多道防線,難以應對極端災害引起的復雜停電。將廣域信息的采集范圍從電力系統內部擴展到自然環境,將電力系統自然災害防御的陣地前移,將預案型安全防御提升為主動性防御,這些應該是目前需要全力解決的問題。
“研討會上,我們還進一步討論了智能電網今后的學術發展方向,如電力系統需要與人口、地理環境、社會因素相結合。為解決由自然災難產生的大停電問題,必須考慮環境安全、能源市場安全、物理安全。”薛禹勝表示,對于中國能源業來說,防御的概念無止境,災難永遠是對人類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