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人為因素作用下,化石燃料更加昂貴,可再生能源更便宜,市場力量很可能向后者的方向轉變。在某些情況下這將無疑帶來有形的安全及能源安全效益。
不過,也有這樣的情況,環境政策帶來相反的結果。煤制油是高碳含量非石油燃料,阻礙這類燃料生產的環境政策會降低消耗國向競爭者開放與常規石油燃料競爭市場的能力,對國家安全有不利影響。
下面列舉一些氣候變化政策危害安全的例子:
核能是能提供基本負荷電力而溫室氣體近乎零排放的資源,減少使用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化石燃料將其置于中心地位。有人說如果世界轉變為低碳經濟,就會出現“核復興”。但發電用核能可能有更廣泛的用途,在非核擴散政權已經受到各方壓力的情況下,這也許會讓人們產生新的核擴散擔憂。
碳封存技術是需要很多資金投入的減排方式,目的是把從發電站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射到地下深巖層和儲藏點中,并希望這些二氧化碳能夠在那里永久封存。這種概念本質上是將二氧化碳作為危險廢物深埋于地下或水下。但二氧化碳是一種滲漏氣體,有遷移到地表的趨勢。麻省理工學院關于煤炭未來發展的報告指出,雖然總體上看好碳封存前景,但目前還不太可能量化估計儲存點的滲漏問題,而且高濃縮的二氧化碳會帶來健康、安全和環境危害。
可再生能源在很多人看來是既能醫治能源安全又能醫治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雖然這種能源對溫室氣體減排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當提到能源安全時,它并不一直是贏家。據一份美國政府報告得出的結論“因為可再生能源直接依靠外界水文資源、風向和強度以及太陽輻射等自然資源,但它很可能比依靠地質儲存的化石或核能體系對氣候變異更加敏感。”
除此之外,風能和太陽能這兩個最受歡迎的擴大可再生能源總量的能源屬于間歇性能源。風不會每天24小時都在刮,太陽也不會在夜晚發光。而理論上,這種間歇性是可以管理和減輕的,在目前的政治、技術和監管條件下,缺少足夠的電力儲存或備用發電機,風能和太陽能不能提供基本負荷用電,且容易發生供應中斷。因此,不能總是指望這些能源來提高能源安全。
謹慎對待能源安全問題
如果我們的能源體系中存在難題,那就是當下不能一次性同時解決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過多強調其中之一會讓另外一個變得更糟。這就讓我們要堅持謹慎的態度來維護能源安全問題。
當然,并不是說沒有能夠成功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政策和技術。在效率、節約和清潔技術方面進行投資是可取的,應該提倡發揚。將二氧化碳回收轉換成甲醇等可用液體燃料,并將其喂給藻類來生產生物柴油。但如果你看的是大局,這種各方都滿意的補救措施并不能解決這么重要的問題。不幸的是,如果沒有在研發方面大量投資,沒有哪個突破性技術能夠被商業化。然而,當前能源研發水平太低,還不足以帶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
一方面,氣候變化具有與公共貨物有關的特點,因此任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有效措施都需要國際上的同心合作;另一方面,能源安全展現出與私人物品接近的特性,并且主要在國家層面上解決。一旦涉及經濟發展和安全,全球關注和利益問題通常都要讓位于國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