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美國并不是今年唯一對我國的光伏產業施展“雙反”調查大棒的國家。印度、澳大利亞同樣對我國的光伏行業虎視眈眈。今年5月14日,澳大利亞反傾銷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和面板發起反傾銷調查。今年5月13日,印度商工部反傾銷局發布涉華太陽能電池板反傾銷調查事實披露,裁定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傾銷幅度分別為100~110%、70~80%,損害幅度分別為90~100%、65~75%。此前,印度反傾銷局于2012年11月23日對外宣布其根據印度太陽能生產商協會申請,決定對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北等地的太陽能電池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雖然印度、澳大利亞反傾銷對國內光伏企業的實質性影響并不大,但業內人士擔心,歐、美、印、澳的接連打擊會引發包括巴西在內的更多市場紛紛效仿,致使光伏企業陷入四面楚歌境地。5月21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光伏產業聯盟、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亞洲光伏產業協會聯合英利、天合、阿特斯等業內企業,在上海就美國第二次“雙反”發表聲明,一致反對美國“雙反”,這是我國主要光伏行業協會首次聯合光伏行業共同發聲。
倒逼加速提質增效升級
無論是歐美市場還是亞洲市場,我國的光伏產品出口近些年可謂是“雙反”不斷:2011年以來,美國、歐盟先后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拖累了本國光伏應用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就業崗位的大量流失。根據歐洲光伏工業協會的報告,受歐盟“雙反”措施影響,歐盟2013年的全年安裝量比年初預測下降了16%。而美國上一輪的“雙反”已經對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據悉,2013年美國光伏應用市場剛剛迎來復蘇發展的機遇,市場供應趨于穩定,需求穩步增長。美國政府2014年年初再次發起了針對中國大陸和臺灣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一旦征稅,將再次對中美光伏產業造成重大打擊。“過去的十年,由于產業的技術開發,光伏產品價格明顯下降,同時光伏電池轉換率不斷提高,光伏發電正在走進千家萬戶,而這一切離不開光伏產業在全球分工下的高效合作。”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孫廣彬在聲明中表示,中國光伏產品以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產品質量和更為全面的售后服務,贏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和青睞,完全遵循市場公平競爭原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此次美國雙反調查,同時也為中國光伏產業提了醒,中國要想在新能源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有創新能力與核心技術,才能有更多的話語權。“過去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很多產業,都是通過擴大規模、壓低價格來占據市場。現在這條路走得不通暢了,我們的發展思路需要調整。以后要靠技術占領市場,核心技術與高端產品才是核心競爭力。這種調整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與國家調整的大方向是一致的。美方的行為要促使我們思考,中國如何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