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小康將儲能的現實困境歸結為技術經濟性問題,“大規模儲能,一定是要求技術經濟的指標更好,是以電網經濟運行為首要目標。比如風電、太陽能接進來,不讓可再生能源浪費掉。我總是說儲能就是建倉庫,但不是拿金子來建,倉庫應是磚混結構,里頭存稻谷,才有價值。”
國泰君安的研報顯示,電化學儲能應用需要補貼以維持經濟性。按鉛酸儲能4000元/kwh、鋰電儲能4000~7000元/kwh(磷酸鐵鋰)的成本測算,兩者的安裝成本需分別下降70%和70~82%才能達到儲能系統的平價上網。按照鋰電的成本下降趨勢,至少2020年以后鋰電儲能才能具備經濟效益。現階段儲能的市場化發展仍然需要政策補貼,以覆蓋2/3以上的初裝成本。
對于儲能的補貼,來小康認為,首先需要算清楚一筆賬,補到什么程度才能起到杠桿作用。其次是補貼的時間和力度如何讓儲能進入良性循環,而不是永遠依賴。
“現實困境還是成本。”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羅煥塔總結道。
成本下降依靠規模效應
盡管距離大規模市場化應用仍有長遠距離,但隨著整個儲能行業規模的擴大,由此帶來的規模效應將逐步拉低鋰電池和液流電池的成本。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作出假設,2015年大型光伏電站和風電累計裝機達20GW和100GW,2020年達50GW和200GW;2015年和2020年大型光伏電站與風電場配備儲能比例達1%和3%。由于目前風光儲能示范項目配備磷酸鐵鋰電池為主,儲能電池價格以鋰電均價測算;5~10年鋰電價格將下降一半。
在液流電池領域,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比較成熟的液流電池主要有三種:鈉硫、全釩、鋅溴電池。但鈉硫電池技術掌握在日本,全釩主要在德國。
史海昇對記者表示,“鋅溴液流電池關鍵的是其成本下降空間巨大,而這是一種儲能技術路線能夠被大規模推廣的基本要素。”
史海昇認為,從長期來看,鋅溴電池的成本將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在部件全國產化的情況下,鑫龍電器的鋅溴電池成本可達到與普通鉛酸電池相近的水平。
史海昇對記者稱,“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國產化率的提高,二是規模效應。如今公司生產一個月也就幾臺或者十幾臺,但實際上產能可以達到每年2000臺,由于銷售數量較少,采購的零部件規模也很小,規模效應根本看不出來。此外,目前鋅溴電池的國產化率還非常低,這對它的核心指標——儲能能量轉化率產生很大影響,在美國可以做到70%以上,但在我國只能做到50%~60%。”
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羅煥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鋰電池的成本會下降,主要還是在于成品率的提升,以及自動化程度帶來的人力成本下降。此外,目前國內的電池制造工藝并不是很高,產品一致性也較差,存儲率還不高,有些廠家只有60%~70%,一般的廠家能達到80%,但是依然有20%是浪費的,如果存儲率提高到95%,成本必然會下降。這才是動力電池領域價格能真正下降的驅動力。”
除了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下降,電池上游環節價格下降也有望拉低整體成本。“未來小型的鋰電池降價幅度會很小,但大電池的成本會降得很快,包括電解液等的鋰電池上游材料現在的毛利率還在40%~50%,這是有降價空間的。”吳輝對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