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往往是沒有界限的,它是一個區域的污染,會很快影響到其他的區域,影響到其他周邊國家。我們需要采取行動,不僅僅是政府的行動,私營企業、公民個人都可以在里面發揮作用。城市之間也可以做一些相互的技術轉移,國際性的合作也很重要。——梁秀峰
由于能源短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把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作為其能源政策中的重要內容。同時,能源的生產和利用對大氣污染、酸雨、森林減少等區域環境問題以及氣候變化、臭氧層損耗等全球環境問題,都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環境問題在能源政策中也已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政府的能源和環境政策之間往往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方法,除了必要的制度安排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技術進步。歷史上,也正是因為技術進步,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才沒有成為現實。
在復旦大學教授陳詩一主持的2014年上海論壇能源環境分論壇中,學者們就環境與能源政策展開討論。《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摘錄了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潘家華(中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中國的減排在于行動
中國的高碳排放量主要來自工業領域,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城市在生活消費、交通結構方面不一樣。所以如果中國要想把溫室氣體大幅度減下來的話,就只能是去工業化,而去工業化在這個階段顯然不現實。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氛圍現在很緊張,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期待也比較高,那么中國可以承諾多少呢?中國的高碳排放量主要來自工業領域,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城市在生活消費、交通結構方面不一樣。所以如果中國要想把溫室氣體大幅度減下來的話,就只能是去工業化,而去工業化在中國目前這個階段顯然不現實。
所以中國的減排在于行動。大家看水電的裝機,中國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大家都說中國排放世界第一,其實沒看中國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也是世界第一。發達國家應該換一種角度來看中國對世界減排的貢獻,而不僅僅看中國減排一定要哪一年實現峰值,一定要減到多少比例,我們要換一種思維看中國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中國裝機容量目前就是這樣的情況,還有目前我們在建的風電和光伏,更不用說太陽能熱水器,如果都包括進來的話,我們所做的貢獻比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所占的比例還要高。
我們現在尋求綠色發展,包括碳交易,還有循環發展,廢棄物利用,這些中國做得最好。再看我們的創新發展,今天來上海,很多人坐高鐵。大家知道,坐飛機要比做火車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現在大家更傾向坐高鐵,這是做的貢獻,我們這些貢獻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所產生的效用遠遠比峰值效果要好得多。我們現在采用階梯電價,北京等很多地方已經實施,而這是發達國家都沒有做的。還有我們的碳交易系統,在國家發改委前幾天的深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中,非常明確提出要排放控制,要全國試點,要建全國統一市場,這種重視程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們這樣的強度。原來我們都是學歐洲、美國,現在我們應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中國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在哪兒呢?以前我們說中國應該提前實現峰值,中國應該相對1990年或者2010年要減排多少,這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減排的行動,這才是中國在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中間真正有價值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