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們的活動越來越多,所以對土地的使用也越來越大。在東南亞地區有很多國家需要獲取一大片處女地,數千英畝土地上的東西會被燒掉,看到大面積的自然植物被燒掉,這是非常常見的。當他們燃燒樹木的時候煙會上升到空氣之中,一直飄到中國的廣東省。泥炭地有時候會低于地表,燃燒之后會形成一定的煙,在燒泥炭地的時候,因為它位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剛剛在燒的時候不一定看到很多煙,但等人們看到煙已經出來的時候,事實上里面已經燒得非常厲害,可能會對PM2.5造成很大的影響。人類的經濟活動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東南亞地區的PM2.5近年增加很多。我們希望去做更多碳交易方面的工作。
東南亞有很多人是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生態環境也給我們造成了很多挑戰,比如嚴重缺水,公共醫療保健的挑戰,缺少食物、氣候變化等。
污染往往是沒有界限的,它是一個區域的污染,很快影響到其他的區域,影響到其他周邊國家。我們需要采取行動,不僅僅是政府的行動,私營企業、公民個人都可以在里面扮演一些好的角色。城市之間也可以做一些相互的技術轉移,這些國際性的合作都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這也是IPCC氣候改變報告在3月1日講的內容。先要從很簡單的事情做起,在很多熱帶地區會種紅樹林,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紅樹林會預防一些侵蝕,它不一定馬上讓海平面降低,但起碼它是第一步,可以讓土地不再進一步受到侵蝕。發展中國家需要很多幫助和支持,也需要更多技術,也需要給他們分享更多方面的信息。
胡均立(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兩岸應加強石油政策合作
大陸對國有石油公司的補貼遠高于臺灣中油,大陸也不會讓石油公司負擔差價的虧損。但是如果算人均營業額,臺灣中油遠超過中石化和中石油,這也反映出如果臺灣能源稅制公平的話,其實臺灣中油是蠻有競爭力的。
我多介紹一點臺灣地區情況,畢竟各位對臺灣地區的現況比較少接觸。因為生產線的外移,臺灣地區最近的能源消費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臺灣能源結構的基本情況是,50%左右是石油,30%左右是煤炭,另外有有10%左右是天然氣。核能在臺灣內部有很大的爭議,現在已經降到大概7%、8%。
我是臺灣石油基金的委員。我們有一個政治工具是石油基金,我們從進口原油里面抽取金額用于補貼新能源創新計劃。它的用途第一是用來做儲油的費用,第二是探勘開發。另外補助替代能源和新技術的開發資金都是石油基金來出。
臺灣境內銷售石油產品最多的是臺灣石油。其中,臺灣中油的汽油銷量占全臺銷量的77.6%,航空燃油是63.9%。臺灣中油2012年進口原油總量達16841萬桶。臺灣中油是一個公營事業,所以它必須要穩定臺灣境內原油和成品油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