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成本游戲 與時間賽跑
開發商關心的集中在成本和質量上,一家大型新能源開發商人士對記者稱,電站采購產品主要看成本,其次看質量,往往是最低價競標成功。質量好能維持20多年的運營,收益穩定,質量不好成本再低也轉化不成效益。國內電站投資者對質量的要求不及國外投資者。究其原因,還是國內市場啟動才短短兩三年,很難有國外投資者的經驗。
所以技術路線的競爭也成為降成本的賽跑。“目前主要的問題,在于單晶硅產能供給偏緊,但各大廠家也在持續上馬單晶硅生產線。”上述業內人士稱。
據記者梳理,國內主要有五家單晶硅片制造商,分別是隆基股份、卡姆丹克、中環股份、河北晶龍、陽光能源,去年到今年不斷推出標準化的單晶硅片新品。傳統多晶硅生產商保利協鑫早前也公開稱,將會上馬單晶硅廠,加強公司在單晶硅領域的能力。
上述分析師認為,一旦規模到位,單晶硅成本降低后,將更具競爭力。對于電池廠家而言,一向是隨著成本走,多晶硅單晶硅都有產品。
而從2010年開始的一輪光伏行業調整,起因就是產業過剩,材料價格大幅下滑,雖然降低成本是光伏發展的長遠要求,但制造企業無法承受就會陷入危機。成本下降客觀上使得光伏發電更具經濟性,也促使國內市場啟動,在國內消化光伏產品。
但降低成本的過程會持續,國家制定的大型地面電站標桿電價政策也會周期性調整,今年以來就有消息說,年底標桿電價調整,引發了開發商的“搶裝潮”。
“提供材料的上游企業,雖然因價格下降會對總體營業規模有影響,但效益一直持續向好,需求一直在上升,相信未來也是如此。”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目前兩端擠壓,處于中游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商已經出現向下游,即轉身為電站開發和運營商的趨勢,享受國家的補貼,同時傳導到生產環節。包括天合光能、晶科等企業已經運營著光伏電站,其他企業也在陸續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