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能源價格的角度來看,風電、光伏的發展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僅2014年一年,德國對風電、光伏的補貼支出就需要約300億歐元,如此高昂的補貼資金由消費者來承擔(“可再生能源附加費”0.053歐元/千瓦時)。德國民用電費已經從2000年的0.14歐元/千瓦時升至2013年的0.29歐元/千瓦時。此外,由于按照電力市場規定任何時刻風電、光伏都要優先上網吸納,而受到補貼的光伏、風電的可變成本是零,因而導致了電力市場平均成交價格大大降低,從2008年的平均0.095歐元/千瓦時降至2013年的平均0.037歐元/千瓦時。電力交易市場成交價格的低迷,使得德國主要電力企業利潤大大縮水,2010年以來其股市價格跌去45%左右。
第二,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由于風電、光伏屬于間歇性的電源,其裝機容量的大幅度增長擠壓了燃氣和抽水蓄能電廠的市場空間(燃氣發電2013年比2012年下降21%,而2012年比2011年下降17.8%),卻無法代替逐步關閉的核能電廠,因而能夠連續運行滿足基礎負荷的燃煤電廠填補了核電的空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頁巖氣革命以來多余的煤炭產能在國際市場尋找出路,煤價處于近年來較低的水平,加之歐洲碳交易市場價格低迷,煤電也是財務狀況不佳的德國電力企業的首選。2013年德國煤炭消費為8100萬噸標準油,而當年煤炭產量為4300多萬噸標準油(比2003年下降了23%),煤炭對外依存度高達47%,高于2012年的43%。2013年德國核能發電量相當于2200萬噸標準油,未來數年內均需煤電來替代,但由于國內煤炭產量逐步下降,德國煤炭對外依存度勢必還要相應增長。
第三,從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看,德國在2011年以前二氧化碳排放是不斷下降的。按照德國的減排承諾,德國應在2020年實現相對1990年減排40%。德國至2011年已經實現減排25%左右,需要在未來年份中每年實現減排2%左右才能實現減排承諾。然而,在2012年燃煤發電比2011年大幅增長16.8%的情況下,2013年德國煤電比2012年又增長了6.5%,達到總發電量的53%,煤電比例創199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因此,德國二氧化碳排放的趨勢自2012年起發生逆轉,連續兩年碳排放增長超過2%。如前所述,隨著德國核電站的逐步關停,未來幾年內煤電比例及相應的碳排放還會進一步提高,所以德國將難以實現其2020年減排40%的承諾。
綜上所述,德國以光伏、風電發展為標志的能源轉型政策面臨困窘:1)財務負擔日益沉重;2)能源對外依存度增加;3)二氧化碳排放不降反升。也就是說,德國能源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這些結果與發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初衷背道而馳。德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其他國家,尤其是正在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中國參考和借鑒。
作者:翟永平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