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雙反”簡單解釋出口下降。從2012年開始鬧騰“雙反”以來,筆者從不擔心中國光伏領先的國際地位會被改變,因為光伏產品生產是加工業,環顧四周還沒有人能夠替代中國加工業大國的地位。卻一直擔心由于國家的厚愛,國內市場的增加,業內會將出口的下降簡單歸因于“雙反”,而忽略了中國光伏國際競爭力沒有提高的事實。
中國光伏所以有今天領先的國際地位,與光伏的出口地位密不可分。2004年開始的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光伏市場急遽提升,帶動了中國光伏的產業化和國際化。2007年第一批中國光伏企業完成國際資本市場的登陸,帶來了這些企業具有成熟市場的治理結構、人才和視野。是國際光伏市場的補貼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要求,構建了中國光伏雄厚的國際競爭力基礎。沒有國際市場,就沒有今日之強大的中國光伏;保持強大的出口能力,就是保持中國光伏強大國際競爭力。
對于保持中國光伏國際競爭力還是要依靠國際市場,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苗連生說:“中國的企業,如果還在國內市場折騰,意義不大。”楊懷進則說:“國際市場是我們的未來,中國的市場是‘長江’和‘黃河’,而國際市場是‘海洋’。”
提高中國光伏國際競爭力,擴大國內市場一定與擴大出口相矛盾嗎?非也。海爾冰箱所以令人望其項背,不僅靠國內市場,更是靠國際市場的一舉成名。如果一定要說“光伏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啟動國內終端市場”,那就是請讓光伏產品生產和電站建設標準做到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一樣嚴格,甚至更加嚴格。
(作者系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