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撰文提到以發展風電、光伏為標志的德國式能源轉型客觀上導致了德國終端消費電價上升(這里特別指出終端消費電價上升,因為電力批發市場價格確實是下降的)、煤炭對外依存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不跌反升。 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和分析,引起了部分可再生能源界人士的批評和質疑,他們認為“歷史地
筆者最近撰文提到以發展風電、光伏為標志的德國式能源轉型客觀上導致了德國終端消費電價上升(這里特別指出終端消費電價上升,因為電力批發市場價格確實是下降的)、煤炭對外依存度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不跌反升。
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和分析,引起了部分可再生能源界人士的批評和質疑,他們認為“歷史地看,核電退出后的空白必將由可再生能源電力來填補……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其主流能源的趨勢越發明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革命離最后的勝利不遠了!
的確,近年來在各國政府優惠政策的強力刺激下,風電、光伏在世界范圍內獲得髙速發展。但問題是風電、光伏未來是否可能成為“主流能源”并最終填補核電一旦退出后的空白?這個問題涉及到風電、光伏的量化發展目標,而目標的設置不取決于我們的信心和意志,而是應該受限于風電、光伏的基本物理特性。
那么,風電、光伏到底有什么基本特性呢?
從電能生產的角度看,所謂“電能”,應包含“電量”(energy,以“千瓦時”為單位),與“電力”(power,以“千瓦”為單位計)兩重意義,為滿足用戶需求二者不可或缺?稍偕履茉粗豢梢蚤g歇提供“電量”,而不負責時刻提供“電力”保障,屬于“不可調度”(non dispatchable)的電源,根據氣象條件情況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
相比之下,常規能源發電既可隨時保障電力也可以提供所需能量。我們用水來打個比方(當然比方都是不恰當的,只是為了形象化的說明),“千瓦”是水的流量,“千瓦時”是累計的水量。常規能源發電好比自來水的水龍頭,隨時保障流量,滿足用水需求。而可再生新能源,好比天空飄來的雨點,下不下雨要看天氣,而且要接到水的話還要特大的盆,盆要越大接到的水量才會越多。
有網民借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電能稱為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是無線上網(WIFI)。把WIFI的作用提高到這個地步雖屬幽默,但是在以IT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社會中,有動力保障的電量供應事關國家安全、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的確屬于須臾不可中斷的“基礎負荷”(baseload)。
以我們自身的體驗,在現代化的高大上住宅里,沒有電就沒有冰箱,食物會變成有毒食品;沒有空調,夏天室內會令人窒息。沒有電還會造成供水中斷,沒有手機、電視訊號,沒有WIFI,便與世隔絕,完全失去了現代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可以說電能在現代社會中是基本需求,屬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基礎部分。
因此,在目前電量貯存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沒有突破的情況下,間歇供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并不能替代常規能源。即便可再生能源的單位電量價格與常規能源提供的電量價格相當(grid parity),也無法替代同時保障電力與電量供應的常規電源。
就德國而言,即便在風電、光伏裝機容量之和已經達到國內需求負荷的水平,但是因為風電、光伏屬于間歇性的電源,發電量總有趨零的時刻,所以德國的常規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包括進口鄰國的核電)仍然需要大于需求負荷,才能保障電力供應的安全。
作者:翟永平 來源:華夏能源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