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公告,光伏行業再掀波瀾。 8月14日,我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鑒于此前對于韓美以及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后,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出現激增,決定自9月1日起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 這是繼對美國、韓國
或是把雙刃劍
此次商務部緊急“剎車”,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其目的便在于封堵加工貿易的漏洞。由于在商務部此前公布的對美、韓的“雙反”措施中,韓國最大的多晶硅企業OCI公司所獲的稅率僅為2.4%,其他多數公司的稅率也集中在12.3%及以下,因此韓國企業通過一般貿易的方式繳稅后,可繼續賣貨給中國客戶,所以,業內的判斷是,暫停加工貿易進口對韓歐影響比較有限。
“來自美國的多晶硅則將直接受到沖擊,同時增加國內多晶硅需求量2萬噸左右,國內多晶硅企業將真正從中受益。”硅業分會的內部人士表示。
隨著“暫停措施”的出臺以及年內國內電站市場的大幅啟動,多晶硅供應端會比較緊張。由于進入中國的美國多晶硅產品將受阻,對國內多晶硅生產商如保利協鑫、特變電工、大全新能源、南玻A等會帶來實質性利好。
對于“更加有利于保護國內多晶硅產業的發展”這一說法,孟憲淦持保留態度,“這是把雙刃劍。如果能把加工貿易的漏洞堵上,短期內國內企業還能松口氣,日子會好過一些,但長期看,這可能會保護落后,延緩國內企業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自身競爭力的追求。”
他告訴記者說,目前國際市場上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已經達到12~13美元每公斤,但國內市場的平均生產水平還在25~30美元,個別企業能達到17美元,而現在市場上的售價是20美元左右,“我們離具有競爭力還有很大差距。” 此外,他還提醒說,國外巨頭已開始轉移,在中國市場合資建廠等,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質量來與我們競爭,這對本土企業又將是一大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務部的公告中,對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的時限并未作明確規定。也就是說,這只是臨時措施,還是那句老話,多晶硅企業要長遠發展,不被牽著鼻子走,關鍵還在于加強競爭力,實現鯉魚跳龍門。”
作者:李瞧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