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屋頂分布式電站的發展模式在解決電力與民生需求、能源與環境保護、人居與資源分布等諸多矛盾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由于歐美國家采取了統籌的辦法和適當的措施,克服了其低效難以降本、不易調控、難成規模等種種不利因素。
歐美國家積極有效的財政扶持政策激發了光伏電力需求,帶動起智能網絡的科技進步,從而達到了“聚沙成塔”的效果。例如,近年來德國光伏發電系統安裝量的上漲基本上靠的是屋頂分布式電站的建設。而美國近幾年光伏發電的發展也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分布式屋頂電站的發電量已超過光伏發電總量的80%。這充分說明發展光伏產業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在于如何因勢利導,實現合理選擇。
然而,當前我國在發展光伏產業的問題上面臨兩難困惑:重點是放在大型規模化電站建設,還是將分布式屋頂電站建設作為重心?
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將大力發展分布式電站的政策文件流于形式,可是在具體運作、目標推進上向光伏電站規模化建設模式傾斜。
在不少地區甚至是模糊或偷換了分布式電站的概念。于是,不管振興光伏的口號喊得多響,我國光伏產業至今仍難以擺脫嚴重失衡的問題。于是,被扭曲了的光伏規模化帶來的依然是:光伏的規模化不見配套效益,巨額投資卻難見回報,因而漸漸失去金融支持。
可是,當前一些地區仍盯著電價補貼,跟風而上,爭大項目,圈地引資,幾乎把分布式電站作為虛招,晃了一槍,就丟在一旁,仍在變著法子搞“規模化”。
走出“規模化”誤區 科學發展分布式光伏
光伏產業一旦背離了理性消費、統籌發展、量力而行的原則,往往會演變為對規模化的扭曲追求,并造成建設問題和經濟損失等負面效應。
扭曲了的“光伏規模化”背棄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原則。一、合理利用陽光資源;二、節約土地的原則;三、理性電力消費、綜合利用能源,四、最大化降低成本。
排斥分布式光伏的做法實際上是排斥靠科學與網絡形成的新型規模化。其當前的突出亂象是:盲目地在東部地區建設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在西部地區,對小型家庭屋頂光伏系統不屑一顧。如果任這種做法泛濫,我國分布式電站建設的預期可能落空。
為此,必須從根本上消除扭曲光伏規模化的根源和土壤。
作者:房淵釗 來源:能源網-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