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危機面前,通過協會的積極引導,杭州光伏企業開展創新的積極性很快就空前活躍起來。
一次,協會邀請一家國際檢測機構來給會員企業做培訓,當講師提到他們有一項對光伏組件包裝進行優化的新發明可以為企業每年節省100多萬的支出時,立刻得到了現場企業的熱情響應,甚至有企業當場就提出要合作。
“節約這么點錢,在以前的光伏企業,顯然沒有多少人愿意去花功夫考慮。”趙永紅感慨道。
趙永紅由此體會到,“如果我們做不一樣的市場,那么產能就不再是過剩的。當換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問題,我們發現,困境其實正是企業形成新起點的機會。”
“只要從創新入手,一旦形成新的業務模式,則就可以擺脫低價同質競爭。”在她看來,不僅企業需要差異化發展,協會的工作同樣如此。只有在發現企業需求的基礎上,找到與別人不一樣的服務模式,協會才有可能獲得市場認可,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小步快走
兩點之間,最快到達的,并非只有直線。
四年的協會工作經歷,帶給趙永紅的最大感受,是自己也在不斷成長。
“鮮花遍地的時候充滿陷阱,哀鴻遍野的時候充滿機會。”這句朋友送給她的話,也正是她對行業的認識。
“一切皆有可能,沒有死路的。”趙永紅說,在行業特別困難的時候,對協會來講,其實就是新的需求來了,只要把這些需求滿足了,自然就會產生價值。
在趙永紅看來,對于一個對企業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民間機構來說,除了積極地發現和滿足企業的需求外,別無他途。面對行業整體的困境以及企業的生存難題,她的解決辦法,則是小步快走,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
四年下來,小步走的成績,積累起來其實相當可觀。“當我們踏踏實實地去做一些具體的小事情,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卻發現成績積累并不慢。當企業感謝我們做了很多事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已經在新的工作方向上做了不少的工作和服務,也為企業帶去了很多的機會和資源。”
這或許也是幾年協會工作經歷對她自身行事風格的一種改變。當不再貪大求全,而是立足于將具體事情一件一件做好的時候,趙永紅發現,以前看起來的難題,似乎也變得很容易就解決了。
因此,趙永紅經常對同事灌輸一種理念,哪怕會員的事情再小,也一定要做好做仔細。“哪怕一般會員單位每年只交2000塊錢會費,也要讓他覺得服務很值得,愿意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協會一起討論和開展工作,只有這樣,協會才有發展的可能。”
趙永紅認為,越是行業形勢不好,企業越是需要一些既創新又細致的服務,也越是需要跨領域的溝通與協作。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實際上正是抓住了行業形勢不好的時機,通過一些具體而微的服務給企業帶去了有價值的服務,因而獲得行業認同。